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东方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国总有雨,一行雨燕衔了二月的春风,剪着枝头的鹅黄浅浅而来。这些古诗词里不住跳动着的精灵,有如清波里流动的情韵,就这样楚楚地生动你冬愁后的眸子,活跃你疲惫的神经,于是一种脱离蛰伏之累的快慰与欢娱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双溪,耐读不仅是因为他古老,感谢上苍造物弄人,两条小河自北泻来,流着淌着,嬉着舞着,像两位脱俗的少女,轻盈地越过小镇,小镇水环绿绕,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一)

    沿溪上溯,便到了慈利县境内。五雷山便是双溪的发源地,西距武陵源风景区,约一百多公里。武陵源声名鹤起之前,湘西北当推五雷山了,武雷山的出名与道教有关。据武雷山志记载:初唐时李耳后裔的名将李靖,隐退后即在此始建道观。至明朝万历年间,已建成36宫,72殿,香火鼎盛,素有“南武当”之称。元末明初的著名道人张三丰,也曾落脚五雷山。

    从慈利县城出东街不远,向左拐进一条山路,山峪尽头便是五雷山。从阳面上看上去,那山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既无茂密山林,也无奇峰耸峙,只不过山势陡峻,给盘上而上的旅游者几分惊险,几分刺激而已。

    可是到山垭,转过山背,那气势就大不一样了。有些景点颇似武陵源和黄山,或如从武陵源鹰窝寨南望宝风山,或如黄山排云亭俯瞰西海,怪石嵯峨,幻象纷呈。在这里你可领略到武陵源的余韵。

    过了二天门,进入雷岳锦屏景区,山路蜿蜒起伏一山脊上,矫若游龙“龙头”一直翘向金顶。“龙背”弓起处,多有红砖黄瓦的道观建筑。仰头望去,彤光耀空。

    登上金顶回望,还可见几道山梁莽莽苍苍环舞外围,龙腾蛟舞,气象非凡。当地人把这叫“五龙朝圣”看那山势,确像五条卷龙拱卫金顶。看这境地,你不得不佩服那些道观创建人的心机和眼力。把道观建在这儿,单凭这越凡之势,便会叫信徒们诚惶诚恐,心生敬畏。即使你不信教,也会从这山势和藏露其间的奇峰怪石中,领略到一种或是大气磅礴或是灵气氤氲的大自然韵味。

    武雷山的神奇传说丰富多彩,许多给人以启迪。真武祖师在武雷山苦修十世,未成正果,欲下山还俗。一日,下山时遇一老妪,手拿一跟铁棒,在井旁河石上搓磨。祖师好奇,老人家如此磨铁棒有何用?老人笑曰:我家孙女待嫁,我替她磨一锈花针。祖师惊曰:这铁棒能成吗?老妪答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祖师受此点化,急返山重新修行,终成正果。“磨针井”旁已建成观音庙。

    孙中山先生的贴心镖师杜心五,老家就在五雷山西饭甑山的绕河寨。有关杜心五的传说很多,杜心五小时随父亲,爷爷习武,七岁拜师武士石彪学“飞蝗石”在常德高小毕业后,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一同学与日本柔道武士交手败阵,从此就宣扬中国武术比不上日本柔道,既改学日本柔道。被同学们戏称为“假东洋”一日“假东洋”要与杜心五试身手,吹牛要让杜心五尝尝柔道的滋味。杜心五不慌不忙,运气立桩,仅一个“游龙飞腾”把“假东洋”扭倒,随接一个叶下偷桃“假东洋”已动弹不得,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心五平心静气地问:“到底哪个厉害?”“假东洋”只好认输:“国术厉害!”

    双溪便发源在这里,站在山梁向两厢望去,宛如两条雪白晶莹的飘带,晨阳下,清波荡漾,充满灵气,逶迤东去。

    双溪往南,60公里便是闻名中外的桃花源。“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东晋诗人陶渊明这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向世人述说了一个美妙动人的神话,给理想中的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现实中的桃花源以其静谧的田野风光,秀丽的山川景色,纯厚的民俗风情著称于世。晋代前开始修建亭寺,香火始燃。汉魏时代,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素有第三十五小洞天,四十二福地之称。

    桃花源始建于秦,初兴于唐,鼎盛于宋。1600多年来,桃花源里现存的“桃源佳致”石碑,便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桃花源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桃源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羽士高僧,纷至沓来,流连忘返。他们临清流而赋诗,抚孤松而盘桓,凄绝寒潭幽谷,魂销晨钟暮鼓。李白、杜牧、王维、韩愈、孟浩然、王安石、刘禹锡等历代著名诗人都曾寄语桃花源,留下无数美妙的篇章和动人的故事。

    桃源山位于沅水之畔,那堪称江南一阁的水俯阁“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错落有致拱列在华夏第二宫——桃川宫的周围。

    “桃花流水杳然去,春到人间草木知”当改革的春风吹进山门,桃花源人果断提出:“从世外桃源走向世界桃源”铿锵的脚步,满腔地热情迎来了桃花源改革的春天。

    1992年8月8日,桃花源省级旅游开发区成立,欢庆的锣鼓似出击的鼓点,喜庆的礼炮驱走了山野的寂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曾庆红先后来到桃源,桃花源,一座腾龙飞凤,由江泽民为桃花源题字,问鼎天下,跨越319国道的高大牌坊耸立在桃花丛中。2003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新的26个旅游区之一,桃花源又是一片春意盎然。

    双溪往东,45公里便是市府常德。常德之名由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皇朝据善德山之名,取毛诗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意,置常德军节度使而来。

    踏着晨曦,拾级而上,登顶德山孤峰塔,凭栏东望,朝霞满天,江天一色。横跨沅江的公铁两用桥,在朝霞的映衬下,宛如一条彩虹。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大自然赋予美丽的景致,到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德山,号称全国第53福地的德山,记载着与尧舜齐名的善卷先生积德行善美丽传说的德山,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德山。孤峰塔下,便是当年屈原溯沅而上“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枉渚河。

    穿行公铁两用桥,迎面而来的便是风景如画的柳叶湖。只见湖水碧波荡漾,湖边垂柳依依,湖中小岛宝石般镶嵌在水面上。柳叶湖因其素雅惹人喜爱,近年因成功举办亚划赛,全国皮划艇冠军赛事驰名中外。平时为市民休闲首发去处。

    你见过笔架吗?常德就有着古中国最大的笔架,而南城就叫笔架城。笔架城,常德文运昌盛的象征。把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是今天常德人的大手笔。几公里长的诗书画长卷,刻在防洪大堤上,那艺术、那气势、那造型,无一不展示常德人的艺术口味,这里每一件作品都是杰作。高高耸立的抗洪纪念碑,与诗墙上的艺术作品相映成辉,便有了艺术中的“中国第一墙”的雅称。

    与抗洪纪念碑不远的青年文化宫,屹立着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当年国民党陆军74军57师血战常德,痛击日军的壮烈史诗,已深深的锲入历史,印在常德人民心中,常德又是一座英雄城市。

    双溪往东北方向行,45公里处便是石门,出石门县城横渡澧水,朝南行约8公里,便可看见19座山峰蜿蜒磅礴列阵迎客。在19峰的尽头,两山对峙,万木峥嵘,一道中通,地势险要处,显露出一座寺院,这就是声名鹤起的夹山寺了。

    夹山,是武陵山脉在澧水平原边缘抛下的省略号,它,清秀优美。置身境中,你便沉醉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意境中去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葬于此,也算英魂有幸,青山有幸!

    夹山寺在历史上为楚南名刹,享有唐、宋、元“三朝御修”的殊荣,香火鼎盛。近年因李自成兵败后夹山为僧,终老于此的考证,这座古老的寺院声名重显,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寻幽揽胜,结缘探密,自然是气象日隆月新了。

    双溪就处在这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中。写到这里,我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道盛赞洞庭湖及湖中宝岛君山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试把桃源比作一绿湖,那双溪不就是这湖中的一棵明珠么。

    (二)

    双溪与石门、慈利、临澧、澧县四县接壤相邻。雄鸡一唱天下白,站在双溪寺岗坡上,东方微光,一声轻脆地鸡鸣,便惊醒土著四县的居民,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双溪就这样幽远博大。

    双溪人好客,待客茶为先。无论生客熟客,只要你踏进家门,哪怕一天几趟,主人家也要递上热茶让你喝个痛快。

    双溪人喝茶讲究。除普通的茶水外,还有菊花茶、红枣茶、金银花茶、薄荷茶、蜂蜜茶、蛋茶以及百草入味的自制茶。香香的,甜甜的,花花绿绿的,暗香浮动,幽香清远。

    青光明媚,农人把绿茶洗净,滤干,炒得香喷喷的,佐以少量蜂蜜,或晒或烘,放入茶水杯内。农家人都备有茶水罐,冲泡后倒入小碗,直让你喝得舌底生津,提神贯气。沉淀的茶料,技巧娴熟者在茶水殆尽时晃动茶具,连茶带水一同入口,细细嚼咽,回味无穷。

    茶的炮制也随四季的变化略有不同。春季萍星点绿,鸟语调筝。寻常农家采来嫩芽初吐的嫩茶,用文火炒,手工搓,烘干了,冲出来的便是春意浓浓的绿茶。若是到了浸种育秧的季节,农人便会把沁人心脾的谷芽子粑粑呈到您面前当作茶点,那味鲜浓郁清香悠长,远胜于中式蛋糕、西洋面包。您会不顾胃大哥的抗议,贪婪地把它纳入库存。双溪人的这种嗜好,就是他乡的游子,也会梦里回津。

    夏日炎炎,火云贯日。您在毒毒的黄枯太阳下蒸烤一路,进到农家落座,主人就会从夏季专用的大茶壶里,倒出一大碗凉浸浸的红茶给您解乏。初入口时有点苦涩,下喉时顿觉滋润,再一咂巴一回味,苦涩味全无。似有丝丝清香袭入肺腑,便觉暑气顿消。凉飕飕一股清气。叫您身爽心快。

    家乡茶引佐方,多以偏方为主,夏日以薄茶、生姜、金银花、甘草为常用料,泡制又以喜好各有千秋。我的父老乡亲便引申出许多茶文化来。

    丹桂流香,秋浓似酒。秋日,是农人收获的季节。进入双溪,主人便会跟你敬上一杯特制的菊花茶,和他们共话丰收,您便融进这浓浓的秋里。唠叨中,热情地主妇便会把从后院端出自产的双溪的蜜柑、冰糖橙、柳叶橙、宫川、碰柑、蜜橘等名优水果,像玩珍宝似的向你展示他们丰收的喜悦,倾诉他们创业的艰难。描述他们心里的憧憬,和由此引出的许多你在城里听不到的动人故事,你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述着、谈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主人会咔嚓一声宰掉九斤黄(桃源名鸡),叫你品味双溪珍禽的美味。酒醉饭饱后,一杯浓浓地红糖茶,使你处于亢奋状态的味神经再度兴起,你会叹服,天底下竟有这等的美味!

    光摇银海,寒窗点雪。冬夜,你坐在农家的火炉旁,喝那罐里倒出来的滚烫的浓茶,俨然在饮一杯红葡萄酒。聊着、侃着,主人会变着花样。冲一碗糯米甜酒。就着自制的麻花、薯片、苞米花敬你;或就着塘火烧糍粑,当塘火把糍粑阳面烤焦,逐渐鼓起来时,那意味,是城里人不能享受的,那不仅是饮食,而且是一种乐趣。

    喜庆敬茶,是另一番风味。品茶,则是你的口福了。

    在双溪,有人生了小孩,近亲乡邻自是一喜。你便会喝到一碗甜甜的红糖茶,里面滚动着三个剥了壳的白生生的熟鸡蛋。要是恰逢孩子出世当天你是第一个做客,那糖茶碗里的鸡蛋会更多,而你就是新生儿的“逢生干爹”或“干妈”了。

    如果恰逢主人家有新婚之喜,那茶道便更加讲究。由新郎、新娘端着茶盆,向长辈、亲戚筛茶。即使新娘子再腼腆,也得按辈份尊称一声某公某伯某舅某姨,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杯茶。

    最精彩的要数闹洞房时的吃抬茶。当新郎新娘抬着茶盆送到您坐前,亲热地道一声:“请吃茶”您应付的是“四言八句”的“赞茶”祝语。新娘根据客人的赞语决定上茶的种类。如客人赞一句“早生贵子”则新娘子筛的就是红枣茶。

    茶在当地民俗中,温馨、香远、清新而雅洁。流传过“无茶不成婚”约定:即订亲“下茶”结婚“定茶”洞房“合茶”男子定婚后,须在春节、端午、中秋节向女方馈赠茶叶等物,俗称“送茶”而新媳妇在大年初一、端午节、父母寿辰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向长辈敬蛋茶,此习俗沿用至今。

    临溪而建的小镇,生出几座茶楼,老人们谈天论地,博古论今,自然是一种乐趣。不知谁借用一古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雅俗共赏,自然贴切。小镇便又多了一道绚丽的茶文化风景。

    沿溪而行,溪两岸柳树,被春风剪得丝丝条条,如藤漫垂,活似少女的披肩秀发,蓬蓬松松,清清爽爽。田野开遍了油菜花,香气袭人,与绿柳相映成趣。微风吹过,轻挪款摆,显得那样文雅、端庄和妩媚。如细看柳枝,那芽苞点点,如蟹眼惺忪,似米粒吐白,便进入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树才黄半未匀”的意境了。

    柳是报春的信使,春来柳先知。“春风勾起垂杨柳”的万条绿丝“湍湍乱扑行人面”的杨花飞絮“无心插柳柳成行”的顽强生命力,都给人们无穷的遐想与启迪。

    双溪柳乖巧,和风起舞中,便生出许多活生生的故事来。

    记忆中的双溪一湾碧玉,一清见底。被溪水戏弄的鹅卵石,错落有致地散落水底。河蟹、河虾便在其间穿来舞去;小鱼儿或成群结队,或标新立异,阳光下,煞是可爱。当夏天热烈地走来,便有农家小孩三五成群,脱得精光,跃入水中,那小河也就被小把戏撩得痒痒的,无处躲藏。

    清晨,当东方太阳光顾双溪河边,两岸便有了送不走的棒槌声,双溪顿时涨了精神。

    精使棒槌的人大都是妇人。她们先是把抹了肥皂搓揉过的衣物丢进河里抖开甩匀,接着提起来甩在青石板上,抡起棒槌使劲捶捣。“咚、咚、咚!”落点准确,那声音清脆,若是在河道拐弯处,那捣棒的声音便立刻有了回音。三、五下后,另一只手伸出立即翻面,但棒槌的节奏不会因此而减弱,这些娴熟的技巧便出自于我称为奶奶、母亲、大婶、大姨、阿姐的妇人们。

    黄花闺女往往留下一串故事。要不棒槌捶在岩板上,要不就捶破了自己的手指头。这时近处的柳丛里,便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原来尾随的还有一群俊后生。他们想帮忙,碍于大婶大妈的群枪舌剑,只好悄悄地赖在树丛里,看人家姑娘家洗衣。一旦有姑娘“哎哟”声传来,那定是有人走了神,便有大胆地送过歌来:“姑娘洗衣心想郎,棒棒敲在手指上,夜半醒来手指痛,只怨棒槌不怨郎”

    瞬时河沿沸腾起来,嬉笑声、责骂声、捣棒声响成一片,热闹了那帮大妈大婶们,可怜那姑娘,羞得如同三月的桃花,红晕便打落在河里,点燃了满河金波。

    岁月在棒槌声中流逝。如今使棒槌的,不再全是女人。你会看到成双成对的小两口,那使棒槌的换成了后生家。那后生一边捶衣一边望着自己的新媳妇,脸上挂着微笑,几乎要把新姑娘(双溪称新媳妇为新姑娘)望出水来。那新姑娘被望得不好意思了,就会撒娇似的嗔怪几句。若是被旁人听去了,那场面又就开锅。

    双溪人洗衣,总离不开棒槌。尽管岁月在棒槌声中流逝,小镇在棒槌声中变迁,甚至当洗衣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双溪河两岸仍排满了幸福的捣衣人。

    我眼前的双溪,这时就是一支活泼潇洒的进行曲,隐约听见一股青春活力在奔流。

    (三)

    从年迈长者饱经苍桑的白发间飘去的童话,喂饱了河两岸生生不息的双溪人。

    双溪人敢幻想,于是点拨间这里便成了湘北最大的农贸市场了。一时商贾云集,经久不衰。便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