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1red/bbs/pic/2005/3/16/1523141371。jpg

    读到李新宇先生的这本走过荒原时,已是炎炎七月了。那清雅素朴的装帧,那淡淡的油墨香气,以及书名本身所浸染着的空旷辽远之感,让我在这北方沤热的时节里,蓦然感受到一阵清冽冽的风。

    称作者为“先生”不仅仅是出于敬意,就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在曲阜,那个古朴幽静的小城里,我有幸跟随他,攻读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

    也正因为此,这本副题为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笔记的著作,不仅让我窥见了属于先生的“文学十年”也让我获得了一次重温过往的契机:我仿佛又看到了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青涩而懵懂,在文学已然失去轰动效应的90年代,狂热而羞涩地走向文学。

    在时间序列中已成为“过去”的90年代,却无法在我们的精神现场退隐。而先生的这册“笔记”再一次向我们昭示出90年代的巨大“玄机”尽管先生自言这里所写的,只是他个人视野中的现象和感觉,无意于全面展示这10年文学的全貌,更没有做编年史的野心,但90年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一个大致轨迹,还是清晰地显现在了他的文字中。从零度介入、启蒙文学的尴尬境地,到王朔的挑战和人文精神的讨论;从后殖民、后现代到新状态、新都市、新左派;从个人话语、市民社会到王晓波、昆德拉和上海宝贝90年代的喧哗纷纭,在先生独到的观照和审慎的梳理中,有了拨云见日般的明朗感,而那些日新月异的语词和概念,也渐渐剥离了或冠冕或繁复的“能指”显露出较为稳妥的质地来。

    尽管是笔记体的散论短章,但因为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脉,而并不显得琐碎割裂。而这气脉,应该早在先生的青年时期,在他写于80年代的那篇在鲁迅的道路上艰难迈进中,就已经蕴育生成了。

    记得在曲阜时,先生曾把他读过的颇有心得的论文复印成册,作为自编的讲义,嘱我细读。那厚厚的一大本里,有季红真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还有如今已是我导师的王富仁先生的那篇著名的镜子只是那时我正迷恋着西方、女性主义和陈染、林白们,对我而言,鲁迅、启蒙以及宏大、深刻的种种都过于沉重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是太过年轻了,年轻得甚至难以真正感应到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痼疾,和一个特殊群体的精神之痛。当我很快把讲义交还先生并轻率地表达出自己的隔膜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神里隐隐的失望。

    及至而立之年,及至再次背起书包求学京都,我才渐渐体察到先生的良苦用心,而这种“觉悟”又每每令我愧怍汗颜,由此也体会出彼时彼地,一个知识者的孤独。作为学生,我尚且不能理解他,又怎能奢求那空茫的“民间”与“大众”?

    但先生是宽容的,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我们成长。当我选定“9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欣然同意了——而其时“女性主义”在本土文化场中的大力张扬,已招致了一些误解甚至厌烦,那段时期里女研究生们前赴后继地执着于“女性文学”已经很令一些老先生头疼了。

    但先生没有说什么。也许,在他看来,文学首先意味着心跳与感动。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研究者而言,重要的是感受与体验,是最初的遇合与顿悟,所以,他不会用自己的精神意向去规划我们的课题和选择。这一次,当我在这部笔记里第一次读到他对陈染、林白、张欣、唐颖等女作家的细致解读时,我不禁有一种会心的触动。

    而面对文化圈里喧嚣浮躁的种种,他却不轻易允诺“宽容”针对世纪末文坛大面积的精神萎缩,他强调“文学不应放弃价值评判”并铿锵写到:“在生存的名义之下肯定动物的原则;在生存的名义下肯定人性的弱点;在生存的名义下肯定人的软弱甚至卑鄙;甚至把它解释为只能如此、别无选择——这看上去是尊重人,尊重人性,其实,是人的悲剧。”(文学不应放弃价值评判)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