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后,也不可能不和弘皙、她家族的人发生关系;而且既然弘皙并不是一个被圈禁的人,她又有行动自由,她就可以短时间地或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到郑家庄的亲王府里去住。因此,秦可卿之所以不但血统高贵,而且她也有一种高于贾家的见识和修养,从其原型的这种成长历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贾元春她要来琢磨自己家族里面的这样一个秦可卿究竟是谁,这个在上一两讲里面我已经给大家分析过了。贾元春的原型很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先被送去参选秀女,又由于本身条件不是非常好,一开头可能并没有被选拔到皇帝的身边,而且很可能是先被派去伺候胤和弘皙他们。你想,如果在胤第二次被废前夕,胤的家族曾经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即将临盆的一个妇女,把她生孩子的这个事情隐瞒起来,或者谎报生下的婴儿是个死婴,最后还把这个落生的婴儿偷渡出宫殿,寄养到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一贯相好的官僚家族里面,这是完全可能的。而贾元春原型在小时候,她可能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比她小一点的女子有点奇怪,但是她不可能有深刻的意识,她也不一定有去仔细辨认她是谁的浓厚兴趣。但是她到了胤和弘皙的生活空间里面以后,她就会从那个空间里面的一些妇人的嘁嘁喳喳的私语里面,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府里面当年说是生育了,然后生出来又死掉的婴儿,很可能就是她小时候,忽然出现在她家族里的那个女孩,于是她就一直琢磨这个事情。那句判词之所以在有的古本上写作“二十年来辨是谁”它的含义就是贾元春一直在琢磨,他们贾府里面的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她不是到了当今皇帝身边才开始“辨是谁”的,她从四五岁上就开始纳闷了,后来她选秀女选上了,她还在辨,再后来她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她辨到第二十年的时候,她的判断就成熟了,她就说出来了。

    我在上一讲里分析出,贾元春的生活原型,后来又从胤和弘皙的身边,通过内务府的二次分配,移到了弘历的身边。她逐渐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以后,就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来揭露这件事情,告发了秦可卿被藏匿的事情。你想她如果是四五岁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到二十年以后,她应该是二十四五岁;而弘历在做皇帝的时候差不多也是二十四五岁,这两个人的年龄应该是比较相当的。弘历对来到他身边的这样一个曹家的女子肯定产生了好感,她得到了弘历的宠爱。这时正好雍正暴亡,弘历登基,而弘历登基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抚平政治伤口,上下做团结工作,该赦的赦,该免的免。贾元春原型,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个曹家女子,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就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无论是这个生活原型,还是小说里的贾元春,告发家族藏匿皇家女子,都得选择一个最佳时机。她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她觉得自己要坚持原则,我是皇家的人,我要坚持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家原则,皇家里面有个别的人做了这种不对头的事情,我有揭发的义务。她第二个目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她揭发自己的家藏匿了不该藏匿的人,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家族遭连累,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让自己的家族得到解脱。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告发,她的家族就能得到赦免解脱呢?她看到了新皇帝在忙着干什么呢?就是正在给所有这些皇族遗留问题画句号呢。同时,第三个目的,她是为了达到隐藏心底的一个愿望。她不可能没有一个往上爬的愿望,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而且家里配合得也很好,皇帝会认为她忠孝贤德,所以小说里写皇帝最后就把贾元春提升了,她于是就“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小说里面写的,虽然把真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在顺序上略有挪移,但大体上应该就是这样。经过我这样分析,你再读小说里面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你会觉得它在叙述的时间排列上就基本合理了。因此我觉得“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的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并不难解释。

    关于贾元春的判词,第二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不过是一句景观描写而已。我不这样认为,这一句也需要破解出其中的深意。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就是石榴,石榴有一个什么特点啊?石榴多籽。为什么在紫禁城里妃嫔住的那些院落里面都种石榴树啊?它有时候不直接栽在地下,而是栽在一个大盆里面,现在你去故宫参观,有时候还能发现,月台上一溜都是石榴树。封建社会,从皇族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多子多福。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你看他那么多子女,而且以子女众多为荣、为喜。“榴花开处”意味着什么?我个人以为,意味着小说里面的那个贾元春实际上她已经为皇帝怀孕了,所以她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一般来说,皇帝宠爱一个妇女,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她为自己有所生育,特别是能给自己生儿子。所以贾元春她后来命运为什么悲惨呢?因为从小说里面我们看不到一点痕迹,说她把怀的这个孩子生下来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情况可能也是很悲惨的,她的原型给乾隆怀了孩子,孩子却并没有能顺利地落生。所以“榴花开处照宫闱”那个石榴树开着花,石榴树开花就意味着要结石榴果,但是结出来没有呢?它不是“石榴结处照宫闱”它仅仅是“榴花”并没有完全结成石榴。这一句就点出来,贾元春她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三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指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之间的关系“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因为她们三人都不如元春地位风光显赫,所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

    那这句话又为什么被人说是“红楼死结”是不解之谜呢?大家知道,贾家有四个平辈的女性,元、迎、探、惜。这四个女性的名字本身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又是一个谐音,就是“原应叹息”“原来就应该为她们叹息啊”这是曹雪芹为这些最后命运都不好的薄命女性进行的艺术概括。她们的名字又都带春字,因此可以说是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所以“三春争及初春景”很多人就解释成,你看元春多风光啊,元春到皇帝身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迎春、探春、惜春你们都不如她,所以叫做“三春争及初春景”但是这个话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说不通呢?因为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十二钗的判词和曲,都不是说她们一段时间里的状态,而是概括她们的整体命运,点明她们的结局。那么就结局而言,迎春确实命最苦,她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以后,很快就被蹂躏死了;但是探春跟惜春都没有死,尽管一个远嫁,一个当了尼姑,总比死了好吧;而元春呢,我们读完这个判词再读有关她的那个曲恨无常,就知道她后来是很悲惨地死掉了。在第二十二回,元春的那首灯谜诗,也很清楚地预示着她的惨死:“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究竟怎么死的,那些情节,有关细节,因为曹雪芹的八十回后文字散佚了,所以探讨起来可能麻烦一点,但是她的结局是悲惨地死掉,这是无可争议的呀!如果非要以四位女性的结局作比的话,只能感叹“迎春怎及初春景”怎么会“三春争及初春景”呢?而且元春是元春,你说初春干什么呀?所以如果这么解释,会越解释越乱。

    非把“三春”解释为元、迎、探、惜里面的三位,非把“春”理解成指人,那读红楼梦就会越读越糊涂。不光是这一句的问题,书里有“三春”字样的句子非常之多,比如说“勘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更何况还有我们反复引用过秦可卿临死前向凤姐托梦,最后所念的那个话,那个偈语,叫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所以如果你要是胶着在“春”是四个人,来回来去饬这“三春”的话,你怎么饬也饬不出一个道理来,越饬越乱乎,特别是“三春去后诸芳尽”怎么算“去”?如果死了算“去”的话,那只有迎春、元春死了,应该说“二春去后诸芳尽”;如果远嫁、出家也算“去”那就该说“四春去后诸芳尽”怎么也算不出“三春”来。那么这些话里面的“三春”究竟都是指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不是指三个女子而是指三个春天“三春去后”就是“三度春天过去”那么“三春争及初春景”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把“三春”理解成三个春天,也就是说把“三春”理解为三个美好的年头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一年固然有四季,但如果我们觉得我们三年都过得不好,我们就可以说这三年是“三冬”因为冬天一般就让人觉得比较寒冷。“三春”则应该是指美好的年头一共有三个。你把胶着在四个人身上的思路搁在一边,你把你的思路挪移到按年头来理解的话,所有的这些话全通了,一通百通。“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贾元春她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封为贤德妃的第一年,就是乾隆元年,就是初春,首先她省亲了呀,那多美好,是不是?小说也写了二春、三春的故事,写了背景大约是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那个时候元春的情况还是比较好,但是她又回家省亲了吗?没有了。所以对于贾元春来说,确实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她一共有三个都比较美好的春天,但是在这三个春天里面加以比较的话,哪一个春天最好呢?初春。这样就把贾元春她的命运发展的轨迹表述出来了。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对于这句判词,红学界争议更大。那么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哪里?这句判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虎兕相逢大梦归”我这么一念,下面我看有的红迷朋友就在那儿皱眉,可能要对我说:您念错了吧?不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吗?你看的那个版本,很可能上面写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后来的通行本写的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但究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还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是红楼梦研究当中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原来是“虎兔”因为“兔”字跟“兕”很相似,当年的抄手抄错了;有的研究者也认为是抄错,但却是把“兕”字错抄成了“兔”字,因为“兕”字比“兔”字生僻,如果原来是“兔”很难想像有人会把一个常见的字抄成一个许多人都不会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念的怪字;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高鹗续书的时候选定了“兔”字,他那是别有用心,故意把曹雪芹原作里传递的权力斗争的信息,化解为一种宿命,一种迷信。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应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不用解释了,一种猛兽。兕也是一种猛兽,犀牛一类的那种兽,独角兽,很凶猛,身体体积很大,力气很足,顶起人来很可怕。它跟虎之间可以说是有得一搏的,很难说一定是虎胜,也很难说一定是兕胜。在虎兕相逢,两兽的恶斗当中,贾元春如何了呢?“大梦归”这个你应该能理解,就是意味着她死掉了,人生如梦,魂归离恨天,就是死掉了。

    但是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高鹗、程伟元他们续后四十回红楼梦,写了元妃之死。高鹗他的续书是有一些优点的,我不想全盘否定,但是高鹗写这个贾元春之死确实是太荒唐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怎么写的。

    首先,高鹗说贾元春怎么死的呀?没有发生任何不测,她是“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肥胖症。说她“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说她吃荤东西吃多了,喉咙这儿老堵着痰“偶沾寒气”以后,就“勾起旧疾”勾起她的旧病后“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因此就薨逝了。她是因为发福,因为多痰,因为受了风寒,可能得了点儿感冒,她就死了,很太平地死在凤藻宫里面了。那么,前面第五回的判词也好,关于她的恨无常曲也好,关于她那首灯谜诗也好,等于都白写了,一点没有暗示作用,成胡言乱语了。高鹗就这样告诉我们,贾元春这个人,她很太平、很正常地在宫中薨逝了。

    那他怎么解释“虎兔相逢大梦归”呢?这不是我非要跟高鹗过不去。他实在没办法,他写的才确实是胡言乱语,他这么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他就说,因为那一年是卯年,那个月是寅月,卯就是兔,寅就是虎,所以这不就是“兔虎相逢”了吗,她就大梦归了。首先,这是兔虎相逢,不是虎兔相逢,应该先把年搁前头,把月搁后头,对不对?再加上中国人关于属相关于十二生肖的规定,都是冲着年说的,几乎没有人把一月到十二月,按十二生肖来划分的;你们家,你自己,你们家老人,老祖辈有这么分的吗?现在是阴历几月呀?属于哪个属相啊?有这么问吗?一般不这么做。更何况,他语无伦次在哪儿呢?他自己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他说那是一个甲寅年,甲寅年那是虎年啊——过去也确实有一种说法,就是立春以后,可以算是另外一年了,甲寅过后是乙卯,你就说元春是死在虎年和兔年相交接的日子不就行了吗?他又偏不按年与年说,非按年与月说,也许他的意思是到了卯年了,但月还属于寅年的月,所以卯中有寅,算是兔虎相逢。但这样营造逻辑,实在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脑仁儿疼。我认为,说来说去,他就是要回避“虎兕相逢”这个概念,他一定要写成“虎兔相逢”这个起码可以说它是败笔吧。而且他说贾元春去世的时候四十三岁,在那个社会四十三岁是一个很大的年纪,就是说贾元春死的时候已是一个小老太太,这个也很古怪,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才选凤藻宫”没多久,贾元春就四十三岁了。高鹗他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他也没有很大的时间跳跃,没有说现在过了三年、过了五年,他没这么说,他就那么煞有介事地,按前八十回的那个时间顺序往下写。他写到贾元春死的时候,离元妃省亲也不过是几年的事情,这样往回推算的话,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妇女,还能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吗?也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当然,他有想像的自由,问题是我不跟着他想像,我觉得他这个读起来不舒服。按我的分析,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不过二十四五岁,我那样算,和书中对其他年代的交代是对榫的,和真实生活当中曹家的情况也是能够大体对榫的,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思路应该还是成立的。何况古本上写的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意味着两个猛兽进行恶斗,在这个过程当中,贾元春不幸地一命呜呼,最后只得到一个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我们现在就把贾元春的判词完全读通了,它不再是不解之谜,更不是什么死结,是个蝴蝶结,一抻就解开了。

    当然了,第五回不仅是通过一个判词来暗示贾元春的最后结局,还通过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一支曲恨无常,来概括贾元春的命运。因此对贾元春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话,就必须对恨无常曲以及书中其他的一些描写来做研究,来做分析。我的下一讲,就将专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贾元春之死,我们下一讲再见。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