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里贾母就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漂亮,有人就说这跟老祖宗您屋里的一幅画太像了——贾母在她的屋子里挂有一幅非常名贵的明朝大画家仇十洲的画,叫双艳图。贾母接着怎么说呢,贾母说画上也没现在咱们看见的这个人好。贾母他们都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作家写小说呢,他虽然有生活依据,有生活素材,但是他写起来以后,这个人物由他的笔支配,对吧,他就支配他笔下的贾母这么样赞美薛宝琴,没见贾母这么样赞扬林黛玉和薛宝钗,任何女性贾母都没这么赞扬过,而且,他底下写的这个情节就更加让人觉得耐人寻味。

    贾母后来就问起薛姨妈,问什么呢?细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内境况。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竟然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贾母就动了这个心眼了,而且书里面明文地写薛姨妈也是聪明人,懂得贾母的意思,好像就是想问清楚以后许配给宝玉。但是贾母又没有明说,因此,薛姨妈就半吞半吐地告诉贾母,大意就是说薛宝琴已经许了人家了,许给了梅翰林家。贾母一听已经许了人家——在封建社会若女子已经许了人家,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就都等于已经被定位了,你要破坏的话,去把它拆散的话,既违法又有违道德——就没继续再说了。作者写薛宝琴写到这个程度,几乎就要被贾母认定为可以跟宝玉结婚的人物了。

    作者对薛宝琴的用笔毫不吝啬,那么挥洒到什么程度呢?第四十九回这么写她,第五十回这么写她,第五十一回还写她,而且这第五十一回干脆就让她上了回目“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当然薛小妹这十首怀古诗,到现在仍然是红学研究当中的最大的难题,不少人都对这十首怀古诗做了猜测:因为她做的是灯谜诗,首先你要猜测这个诗打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其次,因为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面的诗都有深层次的含义,那么这十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层意思?如果每首诗暗示一钗的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不足十二?聚讼纷纭,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现在我想强调的是,作者对薛宝琴这个角色,真可谓厚爱不已。

    到了第五十二回,更出奇了。薛宝琴真不得了,她不仅自己会写诗,而且这个人跟着她父亲还到了很多地方,不但中国境内她几乎是走遍了大部分,在境外她也有所游历。她还掌握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她还把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背给大家听,这首诗就完整地出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你说薛宝琴这个角色厉害不厉害?她的视野,是林、薛、史等才女们望尘莫及的。

    更重要的是第五十三回,第五十三回写什么呢?又到年底了,新一年要开始了,这个时候就要祭祖了,祭宗祠。历代都有一些红楼梦的评论者指出,曹雪芹这一点写得非常奇怪,按说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因为贾府祭宗祠,外姓是不能进入祠堂的,也是没有必要进祠堂的,而曹雪芹却偏偏写有一个人去旁观贾府祭祀,记不记得?谁进去旁观了,作者选择了哪一个角色呢?选择的就是薛宝琴。这个很奇怪。有朋友说,也许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贾母因为喜欢薛宝琴,逼王夫人认了她做干女儿,所以她也就算是贾家的人,可以一起祭宗祠。我却觉得这样解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贾雨村不是外姓,在第二回跟冷子兴对话时,自称与荣国府一支同谱,后来跑到京城,跟贾赦、贾政过从甚密,但宁、荣二府祭宗祠,他也没有参与或旁观的必要。我想,如果作者不是对薛宝琴这个人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特殊的评价,如果在他的总体构思里面不是对这个人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关照的话,他不会这么写。因为整个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客观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叙述,偶然有一点第一人称语言插入当中,基本也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犯不上非得通过一个薛宝琴去看贾府怎么祭祀,可是作者就要这么写。生活素材一到了艺术作品里头,艺术家本身,作家本身有他的创作自由,他之所以这样来运用自由,他内心一定有一种驱动力,你想薛宝琴在曹雪芹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啊。

    我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就是说薛宝琴这个角色非同小可。八十回以后可见她还有戏,这是一个贯穿性的人物,但是曹雪芹在调整来调整去以后,却没有把她安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她是四大家族的一个正牌主子小姐,戏又这么多,可是曹雪芹想来想去,不安排。安排了谁?妙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研究妙玉,也很有意思。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只正面出场两次,薛宝琴

    出场多少次呢?我刚才这么一说,你算算吧,一二三四五六七,起码六七次,是不是?可是呢,想来想去,曹雪芹却选择一位戏少的进入了正册。

    有红迷朋友跟我讨论,说薛宝琴不入册,可能是因为她不属于薄命,她很幸福,命运跟书里其他女子不同,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面翻册页,不薄命的女子当然册子里不收。薛宝琴的具体命运轨迹我们放到后面再讨论,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她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第四回说到护官符的时候,讲得很明白,就是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八十回后,贾家败落,而且惨痛到“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地步,一损俱损嘛,薛家肯定也要遭殃,薛宝琴怎么可能独好?我认为,到头来她也薄命,曹雪芹只是没把她搁到正册里而已。曹雪芹把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分成了几组,每一组十二人,怎么分?他动尽脑筋,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写一个长篇小说你要列提纲的,即使还来不及确定每回的回目,但每一回打算写什么,应该是有一个考虑的;还要列人物表,列出我要写些什么人物。这部书主要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子立传的,那么他就构想了一个金陵十二钗,这样一个办法,一组一组地呈现这些女性:最重要的是正册,其次是副册,然后是又副册。现在据有的红学家考证,在最后一回就是情榜,情榜中共有九组金钗,一共是一百零八个女性,作者应该是这样的构想。所以你在古本石头记里面,会发现第一回里面就介绍了这个书名的演变,最早这个书就叫做石头记,因为他的艺术构思是,一块女娲补天的剩余石被弃掷在大荒山青埂峰,它化为通灵宝玉,到人世周游了一番;它本来很大,后来经过仙界僧人大施幻术,可大可小,最后缩成扇坠儿那么大,可以和一个生命同时降落到人间,因为它可以让那个婴儿衔在嘴里面;小说里面那个婴儿就是贾宝玉,口衔一个通灵宝玉,就生在一个温柔富贵乡,历尽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后那块石头又返回到了大荒山,回到青埂峰下;在那里,它恢复原来的形状,很大一个石头,上面写满了字,讲述它下凡所经历的故事,所以这个书是石头记,最早书的定名就是石头记。

    那书里面又说,空空道人——这是书里面作者设想的一个人物,一个有点非现实色彩的人物——读了一遍以后,觉得可以抄下来去流传,就将之易名为情僧录,因为书里面八十回以后写到了贾宝玉出家,出家就是当了和尚,和尚就是僧,他又是一个情痴、情种,所以是情僧录。那么在古本石头记里面,很多版本里面都没有红楼梦这样的书名,只有甲戌本里面有一句,说有一个叫吴玉峰的人把这个书叫红楼梦,这是怎么回事,以后咱们再研究。这里面特别提到,还有一个人是东鲁孔梅溪,东鲁是个地名,表示孔夫子的家乡,孔梅溪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又把这个书叫做风月宝鉴。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那么很显然现在的红楼梦里面,运用了他早期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特别是贾瑞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面,就出现了那样一个东西,叫风月宝鉴。大家还记得吧,像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你拿着以后,正面照会怎么样,反面照会怎么样。这一段故事很显然是从他的旧作风月宝鉴里面挑出来,融化到红楼梦整体故事里去的。当然,用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概括红楼梦,现在看来是很不恰当的,脂砚斋就解释了,因为当年曹雪芹写风月宝鉴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小的时候,他的弟弟叫棠村,给他写过序,这个棠村后来不幸去世了,所以为了纪念棠村,脂砚斋觉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还可以保留。而对曹雪芹本人来说,在他自己写成的第一回里面他就强调,说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什么呢?曹雪芹自己一度比较倾心于把这个书的名字定为金陵十二钗。当然最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劝他,说这个书还是应该叫做石头记,所以脂砚斋后来在甲戌年她抄阅再评本书的时候,又恢复了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有人就不理解,有人读了古本的这段话不理解,埋怨说,曹雪芹也真是,我们现在都把他的书叫红楼梦,他老兄倒好,他连石头记都不叫,他叫金陵十二钗。因此有人怀疑,这些文字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吗?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他写的,这就说明,一个作者他在构思一个长篇的时候,他在考虑人物配置的时候很动脑筋。曹雪芹为了确定这个小说里面的女性角色,他呕心沥血,正册应该是谁,副册应该是谁,又副册应该是谁,四副、五副到九副都是谁,他来来回回调整,不是一次就成型的。像正册究竟收入哪几位,如何排序,他费了很多脑筋。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定名过程中,作者曹雪芹曾一度倾向于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对所选十二位女性的珍视程度,他绝不是轻率而为,而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尽管薛宝琴近乎完美,但曹雪芹在正册中最终没有选择薛宝琴,而选了妙玉。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通过妙玉到底想说明什么?

    那么现在我们就注意到,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而且排名还很靠前,她排名第六。你想妙

    玉特殊不特殊?你现在记得红楼梦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序吗?那排序很有意思,第一、第二不分名次,并列,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这个太虚幻境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图十一首诗,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合为一图一诗的,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对排名作者他很动脑筋,他觉得这两个人很难分出一二,于是就让这两个人并列,这是头两个。第三就是贾元春,因为他觉得贾元春很重要,是贾府女儿里面年龄最大、后来地位最高的,并且通过前几讲你也知道,她是牵动整个贾府命运的重要女性,所以贾元春排第三。但是底下你看他动不动脑筋,按说贾元春排了以后,接着应该是迎春、探春、惜春对不对?“原应叹息”嘛!但是他不这么排,你注意没有,他第四位排的是谁呢?贾探春。所以贾探春这个人物也不得了,这说明她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探春的命运是最特殊的,以后我们还会探究的,她既不是死亡,也不是出家,而是远嫁,而这个远嫁又不是一般性的远嫁,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想来想去,把探春排在了第四位。第五排的是史湘云,按说史湘云排第五已经是够委屈的了,史湘云,你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性,对吧?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他想来想去把她排在了第五。那么谁应该第六呢?我当时看红楼梦,就觉得王熙凤应该第六,王熙凤不能再往后排了,是不是?你从各种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脂粉英雄,戏份儿太多,她出场多少次都算不清,算完了以后,咱俩还得打架,你会说我算得不准,还有哪点儿忽略了。她的戏太多了,说过的话能装好几车,对不对?人没到声先到,大家印象多深刻啊。可是这个人,曹雪芹在正册里面就没把她往前排,第五之后,第六排的就是妙玉,不是她,妙玉在十二钗当中等于是横云断岭,把其他各钗分成两半。曹雪芹怎么这样构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探究吗?妙玉之后才是迎春、惜春,然后才是王熙凤,还有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有人说巧姐好像排在十二钗里面牵强了一点,因为巧姐在前八十回里面年龄很小,也没什么戏,但是我想她排进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展示这样一个金陵世家女子的命运的话,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人(秦可卿的实际辈分问题,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枝蔓),那么有了这个巧姐以后,能够使这个阵容稍微立体化一点;而且巧姐最后的命运又很特殊,又和刘姥姥的故事有关系,体现了曹雪芹他思维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正册中有巧姐是说得通的。然后是李纨,最后是秦可卿。所以你看这个妙玉,她既不是有四大家族血统的女子,又没有嫁到四大家族里面做媳妇,在书里面的戏份儿,她又少于薛宝琴,但是曹雪芹却绝不能割舍这个角色,他珍爱这个女性,他就一定要把她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的女子,而且要给她排名第六。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里面找到一些线索,来破解曹雪芹的创作心理,揭示他设置这个人物的一些奥秘呢?请听下回分解。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