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苏东坡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蘇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到達京師。從那年起,中國則在政潮洶湧中捲入新社會的實驗裏,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衝擊震盪不絕,直到宋朝滅亡而后已。這是中國最后一次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實驗,絕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上,有四次變法,結果都歸于慘敗。最成功的一次是法家商鞅的法西斯極權主義,因為商鞅的學說由秦始皇——萬里長城的築造人,認真的實行出來。這個早期法西斯學說有二大特色,一為崇武,一為重農,但是這兩項仍是合而為一的,因為商鞅堅信有勤苦之農民乃有勇武之精兵,中產階級的商人貿易者,應當力予制壓。但是,盡人皆知,那個威力強大的軍事組織,依照此一學說已經建立,隨后發展起來,且已使秦朝的專政之君統一了全中國,正當這樣的政治學說要應用于全中國之時,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真是出人意料,竟在數年之內崩潰了。

    另外有兩次激進的改革,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在王莽當政時。第一次是按照桑弘羊的國家資本財政論,雖然戰爭綿延,國庫賴以增富,但是終以幾乎招致叛亂而廢止。第二次則因王莽被推翻而新政亦成泡影。所以,如今王安石變法成為第四次失敗,固不足為奇。但是在此四次新的實驗之中,每一次都是由一個具有創新力的思想家的觀點出發,其人宁願把過去全予屏棄,憑其信念與決心,全力以赴。王安石對商鞅極為欽佩,曾經寫過一首詩籲請大家對他當有正確的了解,此一事頗具重要意味。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凡有極權主義提出來,不論古時或現代,基本上的呼聲,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惡都是假借"人民"的名義而犯下的,現代的讀者自然不難明白。

    王安石是個怪人,思想人品都異乎尋常。學生時代很勤勉,除去語言學極糟糕之外,還算得上是個好學者,當然是宋朝一個主要的詩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與他自己本人之外,與天下人無可以相處。毫無疑問,他又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倘若我們說理想主義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錶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骯髒,鬚髮紛亂,儀錶邋遢,他是以此等惡習為眾所周知的。蘇洵在辯奸論那篇文章裏刻畫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又說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王安石是否喜歡以這樣特點異乎常人,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一個人把精力完全傾注在內在的思想上,自然會忽略了他的外表,這話倒不難相信。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說他從來不換他的長袍。一天,幾個朋友同他到一個寺院裏的澡堂會。在他由浴池出來之前,朋友們特意偷偷的留在外頭一件乾淨的長袍,用以測驗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經被換了。王安石洗完出來,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動了手腳,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麼樣,他總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們告訴王安石的胖太太,說她丈夫愛吃鹿肉絲。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說:"我不相信。他向來不注意吃什麼。他怎麼會突然愛吃鹿肉絲了呢?你們怎麼會這樣想?"

    大家說:"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盤子裏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所以我們才知道。"

    太太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

    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眾人說:"我告訴你們。明天你們把別的菜擺在他前面,看會怎麼樣?"

    朋友們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把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大家留意他吃什麼。王安石開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擺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還有一個故事說王安石在揚州太守幕府時,他徹夜讀書。那時的太守是韓琦,他后來做了宰相。王安石總是苦讀通宵,天將黎明之時才在椅子中打噸。等睡醒時,已然晚了,來不及洗臉梳頭發,便連忙跑到辦公室上班。韓琦一看他那副樣子,以為他徹夜縱情聲色,就向他勸導幾句。

    韓琦說:"老弟,我勸你趁著年輕,多用功念點兒書吧。"

    王安石立在那兒未做分辯。在去職之時,他告訴朋友說韓琦不賞識他。后來,王安石的學者名氣日大,韓琦對他的看法也有了改變,也願把他看做自己的屬下,王安石卻很惱怒。事情趕巧是,王安石在京師接受朝廷一項高位那一年,正好韓琦罷相。王安石記日記甚勤,竟寫了七十巨冊,他曾有這樣批評韓琦的話:"韓琦別無長處,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這個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勢之前大約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談論者,是他屢次謝絕朝廷的提升。這倒很難相信他之如此是純系沽名釣譽之意,因為從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到他四十六歲得勢——那是他壯年最活躍的時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謝絕任命,宁願在一個偏遠的省份當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時,國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薈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謝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聲譽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員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時因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績斐然,行政才幹之優,堪稱能吏。他建堤築堰,改革學校,創農民貸款法,把他的新社會理想,實施了數項。政績確實不錯,也深得百姓愛戴。他對入朝為官的弓誘一直視若無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一0六0),朝廷任命他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來到京師。很顯然的是,此人的興趣是在經濟財政方面,只有在這方面他才會對國家有最大的貢獻。后來他母親去世,他必須辭官守喪;但是甚至于守喪期滿,他又被召入朝之時,他又謝絕在京為官,宁願留在金陵。

    他這一段自己韜光養晦歷程,頗難了解,因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時機到來,他必可為國家做大事。若說他壯年這段時期已經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礎,是合乎情理的說法。也許當時朝廷名臣重儒之間的競爭,他覺得不能勝任,因為那時朝中有年高德助學識淵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曾公亮等人,這些人都會對銳意的改革側目而視,都深得人望,足以使抱有新見解的后起之輩無從發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時。但是,從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個理由。王安石那樣氣質的人,不管身居何處,總願自為首領,而在偏遠的外縣身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師擔任一項官職,那一段短短的時期,他曾和同僚爭吵不和,使事事錯亂失常。他想變動成規,照自己的想法辦事。吳桂和張方平都記得與他為同僚或為屬下之時,遇事都極難與人合作。

    在仁宗嘉佑五年他來到京師時,時人都視之為奇才。他已經寫過些好詩文。他有創見,也善于言談。老一輩的名公巨卿如富弼和文彥博對他頗有好評,甚至歐陽修也對他有好感。在他那古怪的儀錶之下,暗藏著當時那些官員所不能窺測的才幹和品格,他這個奇特之士就曾與那些大員周旋。在能看穿王安石的品格並認為他將會成為國家一大害的寥寥數人之中,有蘇洵和他的老友張方平。張方平曾與王安石為同僚,共同監督地方考試,將他峻拒之后,便不再與他交往。他一定把早年與王安石共事的經驗告訴過蘇洵。于是二人對王安石極為厭惡,更因為他穿著習慣的矯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歐陽修曾經把王安石介紹給蘇東坡的父親,而王安石也願意結識蘇氏父子,但是老蘇對他拒而不納。王安石母親去世時,在所有經邀請參加喪禮之人當中,只有蘇洵拒絕前往,並且寫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辯奸論,這一篇成了后來歷代學生常讀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裏,蘇洵開頭兒就說了解人的性格很難,甚至聰明人也常會受騙。只有冷靜的觀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預知他將來的發展。他引證古代的一個學者山巨源預言王衍的將來,那時王衍僅僅是聰穎秀逸的書生;還引證名將郭子儀預測盧杞的將來,后來盧杞對唐代的滅亡多少負有責任。盧杞為人陰險而富有才幹,但其容貌極醜。郭子儀在接見盧杞時,必須把歌女舞姬等斥退,恐婦女輩見其醜陋而受驚,或因一時嗤笑而開罪于他。但是蘇洵說,當時若不是有昏庸之主,這兩個人還不足單獨有亡國的才幹。現在一個具有王衍的陰險與醜陋,兼有盧杞的辯才的人出現了。"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阿複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此人如一旦得勢,足以欺英明之王,為國家之大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烷,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鏡。"蘇洵希望他的預言不應驗才好,這樣他就可比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名將了。但是他說:"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是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得過度,人總容易懷疑他是沽名釣譽。我們若是相信邵伯溫的記載,仁宗皇帝也曾有此懷疑。一天大臣等蒙思寵召,盛開禦宴。客人須在池塘中自己捕魚為食。在用膳之前,做成小球狀的魚餌,擺在桌子上金盤子裏。王安石不喜歡釣魚,便將金盤子裏的魚餌吃光。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王安石為偽君子。人也許誤食一粒魚餌,總不會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魚餌吃完的。"由這個故事看來,可見為什麼仁宗不喜歡王安石了。在王安石的日記裏,他對仁宗也挑剔得特別苛酷。由后來的發展看,蘇洵的話沒說錯。但是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國,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總是相信通通髒亂才是天才的標誌,而最能使自己獲有千秋萬歲名的辦法,就是拒絕正人君子般的裝束。還有一種怪想法,就是,骯髒污穢就表示輕視物質環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于是合理的結論必然是:天堂者,惡臭熏人的天使集中處也。

    老蘇寫辯奸論時,蘇東坡說他和弟弟子由都認為責駡得太重。只有張方平完全贊同。可是,事過不久,蘇東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蘇的所見太對了。那篇文章至今流傳,足以顯示蘇東坡老父的真知灼見。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他就企圖試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礎。當時仁宗在位。他就上書論政,長達萬言。在此萬言書中,陳明他對改革財政的基本原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自宋開國以來,政府即感財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財政經濟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為人所想到,只因為無偉大而有力者謀其事。他說當時有其權位者,卻無此大才。在全國之中,他亦不知何人具有此等才幹足以出任斯職。他很巧妙的指出若從事基本改革,必使之與古聖先生之道相聯繫,要使庶民相信不背乎先王之道。他又說,在順乎古代傳統之時,切勿師先王之法,但僅師先王之意,政策無論如何不相同,但皆以人民之利益為依歸。總之,那是一篇結構謹嚴文字老練的政論文章,論到政府的每一方面,財政、官制、教育,無不在內。

    倘若王安石打算試探他的政治基礎,他發現他的政治基礎還在鬆軟下陷。仁宗皇帝把他的萬言之書看完,就置請高閣了。在隨后英宗皇帝短短的四年當政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仍然辭謝不就。歷史家往往舉出的理由是,因為仁宗無子,仁宗駕崩后,他曾奏請免立英宗為帝,因此他心中感覺不安之故。

    這時,英宗之子,將來要繼承帝位,現今正以王儲之身,居于京都,后來即位為神宗,王安石那時才因寵得勢。神宗為太子時,韓維為太子司文書事,而韓維對王安石則極為佩服。韓維常對朝政表示意見,每逢太子贊同那些意見,韓維就說:"此非臣之意見,乃王安石之意見耳。"于是,太子對王安石漸漸器重,希望將來他要借重王安石的政治大才。在英宗四年(一0六七),神宗年二十歲,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為江甯知府,九月又將他擺登翰林之位。王安石與他的好友韓維不斷聯繫,深信他的機會終于到來。他這次違背了以前的老習慣,聖命一到,立即拜受了官職。但是延遲晉京,七個月后才成行。

    神宗皇帝說:"先王之時,王安石一向謝絕任命,不肯來京都。有人以為他冒失無禮,現在他仍然不來,稱病為藉口。是真有病在身?還是冀圖高位?"

    這一時期,朝中有兩位元老重臣,互相嫉恨:一為曾公亮,一為韓琦。韓琦在三朝繼續擔當宰相與樞密之職,已有權責太重之勢。曾公亮在企圖動搖韓琦之時,希望拉王安石為有力的同黨。他向皇帝力保王安石真有宰相之才具,皇帝應當對他的話信而不疑。另一方面,大臣吳桂深知王安石之為人,他警告皇帝說,若使王安石得權,必致天下大亂。

    最后,在神宗熙甯元年(一0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對他的態度,乃自外地來京,奉召入朝,奉准"越級進言",不受朝儀限制。

    皇帝問:"朝政當務之急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決定政策為要。"

    皇帝又問:"卿以唐太宗為如何?"

    "陛下當以堯舜為法,固不僅唐太宗而已。堯舜之道行之亦甚易。后世儒臣並不真了解先王之道,認為堯舜之政,后世不可複見。"

    皇帝聽了頗覺稱心,但謙謝道:"卿之所望于寡人者過奢,恐怕寡人無以符賢卿之望。"

    后來王安石得到一次單獨召見的機會,別的官員已全退去。那是王安石的千載良機。

    皇帝說:"坐下。我要和你長談。"皇帝陛下開始問他為什麼過去兩個明君(其中一個是唐太宗)一定要獲得賢臣為相以輔佐朝政。皇帝提出的兩個賢相之一並非別個,正是諸葛亮,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賢能的宰相。王安石又使談話不離三千年前的堯舜之治這一題目。他說他願談堯舜的賢相。他說諸葛亮在高人心目之中,無足多論。諸葛亮的政治才幹,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達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此種做法決不適于像他這等急躁自信的財政經濟的鬼才。

    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禦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國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確之政策與用人不專故耳。今日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

    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堯舜時代,尚有惡跡昭彰的四凶。"

    王安石道:"誠如陛下所說,正因堯舜知道此四奸臣之劣跡而殺之,堯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

    神宗聽了,頗為感動。他年方二十,像一般年輕人一樣,雄心萬丈,極願國富兵強。他為人善良而公正,圓臉盤,五官端正,和祖宗長像相似。宋朝的皇帝,到神宗以后,才明白顯出了精力衰頹的樣子。王安石心想年輕皇帝對遠大可期的熱望,終于點燃起來。自從那次密談之后,神宗皇帝就決定不惜赴湯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變法計畫,即便犧牲其他所有大臣也無不可——結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為什麼緣故,每逢賢德的老臣進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時,這位年輕皇帝的頭腦中便浮現出那"四凶"的影子來。

    在神宗熙宁六年(一0六九)蘇氏兄弟回到京師之時,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隨后兩年之中,但見穩重的老臣紛紛離朝,禦史台遭到清肅排斥,繼之身為諫官的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王安石就職不久,就開始以大刀闊斧在政府各部門大事清除異己。抗爭之事此起彼落,整個官場鬧得烏煙瘴氣。賢德幹練深乎眾望的大臣,對王安石公開反對。這位年輕的皇帝反倒不明白究竟是何緣故。王安石想盡方法,使皇帝覺得這場混亂紛爭,是皇帝和膽敢反對皇帝的那批奸邪的大臣之間的殊死之戰。

    皇帝問道:"為什麼會鬧得這麼人仰馬翻?為什麼所有的大臣,禦史,全朝的讀書人,都群起反對新法呢?"

    王安石回奏說:"陛下要知道,陛下是要師法先王之道,為了事功,不得不清除這些反對舊臣。在反動的舊臣與陛下之間的奪權之爭,是不可免的。倘若他們獲勝,朝廷大權將落在他們之手,若陛下獲勝,朝廷的大權則仍將在陛下之手。那些自私的大臣,全都是存心阻擋陛下行先王之道。就是因此才鬧出這一番紛亂。"

    有年輕好勝志在國富兵強的皇帝在上,有對自己的財政經濟學說堅信不移的宰相在下,實行王安石激進的政治財政改革已經如箭在弦了。實行新政的動機是不容置疑的。宋朝承五代殘唐紛爭殺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沒有強盛起來。而且,西夏、契丹(后來稱遼)、金,不斷侵略中國的邊境。中國與這些北方部落短期交戰之后,遂訂約言和。和約的條款對中國皇帝也是忍垢蒙羞的條款,因為那些番邦雖然承認中國的皇帝,但那是中國皇帝按年賜予他們金銀綢緞換來的,每年付出的財帛要由十萬到二十五萬縷。這自然使國庫財力大量外流。國內行政一向鬆弛泄遝!政府經費則捉襟見肘。王安石自命為財務奇才,能憑耍弄納稅徵兵制度便可以給國庫籌集款項。我相信藉在中國西北用武而恢復國威,是王安石政策中打動君心的要點,因為王安石當政時曾在西北由中國發動戰爭數次,其中有數次勝利,一次慘敗。為繼續作戰,皇帝需要金錢,為了籌款,國家財政制度必須改變。可是,我們不必懷疑力主新政者真純的動機,我們先看看那些財政經濟改革的嚴重后果吧。

    王安石到達京都不久,司馬光就和他在神宗面前爭論起來,這次爭論就總括了雙方基本的歧見。這時國庫已到真正空虛的地步,到了春季的祭天大典,皇帝竟想免去賜與臣子的銀兩綢緞,這樣可以給皇家節省一筆錢。這件事弓起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一次爭論。王安石認為國庫空虛完全為朝臣不知理財之道的結果。

    司馬光反駁他說:"你之所謂財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稅而已。"

    王安石回答說:"不是。善于理財者能使國庫充裕而不增加捐稅。"

    司馬光說:"多麼荒唐!總之,一國有其固定量的財富。這筆財富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論你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