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稻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的国字也就是汉字,世称形符文字。作为现存唯一的象形字,他的独到之处在于有视觉上的造形及笔划的结构,具美观上的创造性。国人幸运地借重书法寄托朴厚真性灵,表现风流高格调。

    最初,义寄于形“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纯是图画性的东西,但为记事方便注重实用性,因此在发展道路上既讲究美学又追求科学,没有一个字是不按造字法胡编乱造的。这样,中国字由繁入简,再由简趋繁演化成楷体稳定下来。所谓由繁入简,主要在绘画象形阶段,所谓由简趋繁,大致是笔画抽象化以后,隶书是承上启下的津梁。画的阶段止于小篆,写的阶段始自汉隶,上了层次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民族语言的交融,国字唯有适应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去尽善尽美,这就是不断添字(当然也有很多字被历史淘汰了,这里有很多是笔画很少的简笔字,比如厨娘网友询问的文化的化字的右边、还有许多我打不出来,亥字就有很简单的写法,一横一撇,一拐两拐)。开始是通过单字职能的分化来敷使用,比如吉祥的祥,本来就是羊;暮气的暮,本来就是莫,为应对字义扩张,就造出专门的字各司其职。祖先的路子是先继承再叠加,所以这类字一般都是笔画比原字为繁琐。再者就是对新生事物单独造字以便应用,民以食为天,象锅字肯定就是后添的,因为古代不用锅,先民有釜有鬲,所以直到三国曹丕还想不到让他兄弟在锅中泣。新造字以形声字为主,因为从象形到其它五种造字法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若照这一套模式演化,产生一个固定的新字要经无数考验,也决非一人一代智慧所能胜任,而形声字是最容易掌握的造字规律,既重形又重音,实现了“造字工业”上的标准化,缺点是单字信息量小,美感也打折扣,是儿子字、孙子字,省事的代价。当然,形声字一般依赖与原有的字在字义上的派生联系,大多数的人间意思表示早为祖先创制,因此才有了形声字存在的余地,由衷感谢筚路蓝缕的先人,遗弃传统等于自裁。

    下面简单介绍字的源流、国字形体进化以及字的数量发展。说到简化的趋势,真不知道举国是从单个字的笔画看,还是从所有字的总体看,若论单个字,则在同一性质的进化阶段内才具有可比性,也即不能拿书法比绘画,自汉以来2000多年文明史迹,应该足以形成能说明问题的采样。倘若从整体观照,显然汉字库无日不在扩张。

    字之得名,有迹可求,据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今天看来意为:“仓颉先生造字时,按照物体的种类描摹成具有形象的思维造型,所以叫做纹(原字古作“文”);后来利用形象和声音两个记事要素互相扶助来创造,就叫做字了,字的意思就是繁衍滋生、越份越多。用小棍写在织物上的行为,就叫书,书的意思是把知觉如实地映射成表象。”后人又据此明白地提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见解,独到。

    追溯上古时代,先知先觉的巫、史、卜以竹木刻画或刀错志文备忘,按各自独到的理解自由发挥想象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写一字,如同重复一次再创作。我们汉字就是这样艰难地集合众人智慧开始创造的,如陶器刻符,如甲骨文;直至东周太史籀才把五花八门的“古文”归纳整合为大篆,是为籀文;经过春秋战国的文明爆炸,始皇兼并天下,才由李斯执行了“书同文”的政策,把六国流传的各种书体统一成小篆,终结了古文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今文时代。隶书肇始于秦朝,至刘汉蔚为大观,适合墨写于纸帛等新载体,隶书的大方模样遗传了方块字的基因。后来汉章帝时期出现了书写便捷的章草,东汉刘德升又造了行书,晋王羲之的书法已经表现出楷模的端倪。这样又从容地转进到灿烂的唐朝,颜、柳、欧等书家承续隋楷,以隶书和八分书为基础,合力开发了笔划端方的真楷,一直应用到现代,孙过庭书谱评价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语中的。

    字体演化的同时,汉字的字库也在默默地扩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闾里书师辑合而成的仓颉篇,不过三千三百字;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全书九千三百五十三字;百川归海迨于清朝张玉书编康熙字典时,已经收集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可谓烟波浩淼。

    那么汉字是如何进化的呢?——依靠六书,就是祖先发明的六种切实可行的造字法,这里面甚至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起点是象形,前面提过,望文生义即可。比如(以下比如都用繁体字示例,因为简化字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山、川、水、火、馬、虎、草、木、蟲、魚等等。注意这里草字就是后人由简增繁的结果,原字为艸,绝对象形,不知为何文字改革大佬们没采用,反倒把馬字糟改成一拐弯,两拐弯,插上大门别想吃栽儿,估计是全面破旧、咸与维新的热病作祟。

    其次,循着复合式的思维逻辑延伸,灵光一显,也在物象上寄示指标,或者会合若干物象而成纪事画,如六书中的指事字和会意字。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刃、血、本、末、母、牟、甘、上、下、天等;会意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有武、信(人言為信,信在言前)、森、分、相、史、既、祭、坐、北等。

    此后,改变方法,采纳形体与语音兼取的思路,多以主形的偏旁表意义,而以主声的偏旁表语音,少数例外,是为形声字。比如江、河,也包括我们站名里面的英雄二字。至此汉字演进渐有由重形转而重声的趣向。

    伴随先民早期社会文明程度的深化,人类感知细化,反映意识世界性状的语言交流格外可观,借重于现成可用的字已经回旋有度,伟大的古人也就懒于突破字汇量的瓶颈,于是由转注进而假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完全把汉字作为音符使用了。转注说法不一,通说以为形似、音近、意同的一类字,均以某个部首为依归,提纲挈领,彼此能互相解释。比如考、老、耄、耋、耆等,考就是老,老就是考,近人李时所谓:“转注之说,如同灌注,其言字义,大致不差,可以辗转相注”是也。最后以假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