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海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神情却全都写在脸上。说起来,文天祥是个表情丰富的人,因此对于情感总是毫不掩饰地加以外放。高兴的时候,就像个小孩子一样雀跃不已,愤怒或悲哀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地去修饰。正因为如此,他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科举榜首之大秀才。这一点虽是他令人喜爱的原因,却也是他招人嫌恶的理由。金应和杜浒等人就是所发生的事情。雨终于停了,但是气温却越来越低,连呼出来的气息都是白的。一踏上泥泞的道路准备离去之时,前方忽然有数百名的元军骑兵疾驰而来。慌慌张张的一行人,这次躲藏的地点是间老旧的破庙。到了夜晚不但没有食物,为了避免引起元军注意,甚至连火都不敢升起。正当大伙儿空着肚子准备就寝之时,庙门忽然开启,五六个男人踏进了庙里。

    他们是前往扬州卖柴的樵夫。因为天色已晚而且又下起了雨,所以打算在庙里过上一夜等天亮再走。樵夫们看见文天祥等精疲力竭的模样十分同情。

    “反正我们也正要吃饭,而且还多带了些食物呢。如果不嫌粗糙的话,就和我们一起吃吧!”

    樵夫们于是着手炊米、煮菜、烤饼,并且将食物分给了文天祥等人。由衷地向对方道谢之后,文天祥等人开始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

    “话说回来,不论是盐贼也好,礁夫也罢,和国家兴亡毫不相干地过着自己生活之人还真多呢!”

    文天祥想到了此事。他并非心存羡慕。而是自己既已献身朝廷,那么就绝对不可能无视于国家兴亡,独自存活下去。

    4

    翌日早晨起了一片雾。将谢银交给樵夫并且询问了前往高邮城的路途之后,文天祥等人继续赶路。接近中午之时,雾气忽然急速消散。猛然一看,大约三十步左右的前方,出现了一队元之骑兵。

    “是元军!”

    众人急急忙忙地想找寻藏身之所,但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反而引起了对方之注意。二十骑左右的元兵发出了怪叫,驱马向文天祥等人靠近。这一队骑兵并非汉人而是蒙古士兵。

    路旁正好是一大片的竹林。文天祥等人遂逃人竹林之中。元兵首先向竹林中猛烈发箭,然而全被茂密的竹子所阻挡,连一箭也没有命中。元兵们出恼怒地拿出了蒙古式的直刀策马入林,一边以直刀铲倒竹子,一边追赶着文天祥等人。

    文天祥奔入了浓密的竹林之中屏息躲藏。手中虽然紧握着短剑,但是身边却无对抗之对手。

    追随着文天祥的数名随从之中,张庆在近距离中箭倒地。邹捷受到马匹之践踏而动弹不得。王青则元处可逃地被牢牢擒获。元乓虽然持续地在竹林内外不停地奔走探寻,但是过了不久便在一阵相互的叫喊之下,将王青拉上马背径自离去。他们似乎并不知道这群人是文天祥一行,因此在适可而止的情况之下便停手离开。文天祥总算又得救了。

    张庆和邓捷虽然负伤,但是性命均无大碍。文天祥等人急忙地为两人处理好伤处之后,便离开了竹林。心中虽然挂念着被抓走的王青,然而却什么办法也没有。

    现在一行人的总数只剩下八人。文天祥、杜浒、金应、刘洙、张庆、夏仲、吕武、邹捷。其中两人负伤,由同伴搀扶着行进。

    一行人担心着元军会再次折返而快步行走,然而却完全摸不清方向。正当困惑不已打算走一步算一步的时候,路旁的林子里忽然蹿出了几条人影。众人在战栗之中屏息以待,原来是从附近的村子里前来检柴之村民。

    “我们刚刚受到元兵袭击。请问高邮城在哪个方向?”

    杜浒开日向村民间路。见到一行人之惨状而同情不已的村民,立刻为众人指引道路。文天祥又再一次地为无名之庶民所救。

    高邮是个面对着大运河之城市,对子固守扬州的宋军而言是个补充物资的据点。由于这个原因,所以附近不时有元军的骑兵队出没。为了不让元军发现,文天祥一行必须更加小心防范才行。在芦苇中藏匿了一夜,一直到三月六日的破晓之时,才终于进入了高邮城。稍微喘息片刻之后,众人赫然发现城门内侧挂着一道标语,上面写着“发现假文丞相立即格杀勿论”惊慌的一行人于是急忙找了条小船,希望借由水路或是河川前往安全的地方。

    三月一十一日。文天祥等人好不容易来到了泰州城。一行人至此总算能够找问像样的旅舍住下来,沐浴更衣,饮酒吃饭。宋代是中国料理突飞猛进的一个时代。地处长江下游的这个地区尤其以鱼、鸭、鹅等等料理最为美味。使用猪肉或羊肉的料理也不少,惟独牛肉似乎不太常见。生鱼偶尔也会做成醋拌鱼丝食用,水果之种类也非常丰富。杜浒一人似乎就解决了三人份之食物。

    翌日一直到接近中午的时候,众人才总算起身活动。吃过了加有鱼和蛋的粥做为早餐之后,便外出寻找航向通州的船。到了通州就可以找到航行外洋之大型船。千辛万苦地来到这里,好不容易终于可以借由海路通往南方,并且和二王一行会合了。找寻船只虽然花费了十来天,但是在这段期间里,文天祥等人也总算得以好好地吃、好好地睡,一解先前充满着艰辛困苦的旅途疲劳。“再也没有比这十日的休息更值得感谢的事情了”文天祥感叹地叙说心情。三月二十一日,众人搭上了好不容易找到的船只航向通州。

    “就从现在开始,就从现在开始。”

    文天样喃喃说道。那口气既热切又乐观。他的心中早已熊熊燃烧着复兴二王宋室之希望。

    “真是奇妙的人啊!”对于文天祥拥有无限敬意和好感的金应如此想道。虽然有过一时的失望与气馁,但是文天祥似乎从来不会绝望。

    抵达通州,受到知事杨思复之欢迎款待,接下来就等大船出港的日子到来。

    闰三月五日早晨。强烈的风寒击倒了金应。就在他察觉到不适的当下,忽然一阵晕眩狂袭而来,令他踉跄了几步,接着便连身体的平衡也维持不住地倒卧在地。视线变得灰暗,着急地喊叫着的文天祥之声音也急速远离。

    连续九十日以来的逃亡旅途之艰辛,似乎在金应的身上造成了超乎他自己想像的严重伤害。尽管文天祥和刘洙二人拼命了照顾,闰三月十日,金应终究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之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名字被记载于宋史卷四百五十四忠义传九,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抱着金应的遗体,文天祥像个孩子般地嚎啕大哭。对于文天祥而言,金应不止是单纯的部下而已,更是寄托着深厚信赖之友人。杜浒为行动之人,并非文事人才,因此文天祥之秘书辅佐惟有金应,别无他人。

    在刘洙及杜浒的安慰与鼓励之下,文天祥为金应举行葬礼。由于仍在旅途之中,所以一切都极为简单朴素。文天祥还作了首诗以表对亡友之感谢。

    “通州一丘土,相望泪如倾。明朝吾渡海,汝魄在他乡”

    处理完金应丧事的数日之后,文天祥改乘大船,从长江河日出海向南前进。这一次陪伴在他身旁的只剩下社浒、刘洙、吕武、张庆、夏仲、邹捷六名。文天祥再也禁不起失去任何一人。

    5

    正当文天祥经历着艰辛重重的旅程之时,南方二王之处境也并不安乐。

    虽然在婺州有陈宜中和刘声伯一行的加入,但是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仙们便继续向温州前进。大家都心知肚明,待范文虎将兵力重整之后,一定会再度追来。为了摆脱骑兵之追击,一行人选择了险峻的山问道路。放弃马匹徒步而行,沿着树叶茂密的林间出路步行前进。

    杨亮节背着益王,陆秀夫背着广王。杨淑妃则由富女们牵着手,并从背后推拉着步行。陈宜中和刘声伯也边喘边走。带头领路的是一个叫做林琦的人。他原本就是此地土生土长之人,对于地形相当了解,所以由他来指引一行人前往温州之路。在第上天接近傍晚的时刻,后方出现了叫喊,同时飞来了好几支箭,有的刺中了树干,有的插入了地面。数百名元兵追踪而至。张世杰忽然记起了带头指挥的那个男人的脸。

    “那家伙不是张全吗?”

    张全就是在常州等待救援却在阵前逃亡的那名男子。那个时候他舍弃了文天祥交托于他的义勇军逃逸无踪,以致义勇军全军覆没。后来张全向元军投降,并且被置于范文虎之麾下。现在他就是奉着范文虎之令,指挥元军之先锋部队前来缉拿二王。

    “可恶的家伙,居然不要脸地成为侵略者的走狗,还来拘捕自己的旧主!”

    愤恨不已的张世杰转过身去,打算冲入元军之中杀个痛快,但是却为陆秀夫制止。

    “张全那种小人,只要宋朝能够成功地复兴,什么时候都能够加以诛杀。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守护二王抵达温州。”

    如果不能到达温州的话,就无法从海路集结各路同志。像这般地在山中逞强示勇根本毫无意义。这样的道理,性格刚烈的张世杰完全能够理解,于是便守在队伍的最后面,保护众人前进。

    逃的一方拼命,迫在后面的张全也拼着命。因为元军贴出了告示,只要擒得二王,就能因功封赏为!万户侯。张全可不打算永远地屈居于范文虎麾下。

    一心一意追捕着猎物的张全,根本想像不到自己正被什么人给盯住了。他攀着树木及藤蔓爬上了断崖上的小径。远远的山下似乎传来了溪流般的水声。前方隐约可见二王一行之士兵胄甲及宫女服饰所闪耀出来的光芒。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后方之动态。忽然之间。一条黑影划破风中从张全的头顶落下。

    接下来,只听到一声长长的惨叫,张全和黑影便纠缠在一起跌落至溪流之中。

    张全的部下慌慌张张地停止对二王之追逐,转而搜寻掉入溪中的主将。好不容易沿着断崖之小径下到溪谷,众人叫喊着主将的名字,并且四处寻找了片刻,接着终于发现在水中载浮载沉的张全身体。只有身体而已。他的头不知道掉落至何处而不见踪影。血水已被溪流冲洗干净,因此颈部的平整切口看起来是白色的。

    张全的部下个个战栗不已,并且惊慌失措地达成协议。不论是多么丰厚的悬赏,在失去了指挥官的情况下继续深追的话实在过于冒险。元兵决定暂且撤回。目送着这些元兵离去之后,一个男子的脸从水中岩石的阴影处冒了出来。

    “还是死不了吗?没想到要死还真不容易啊!”这个浑身淌着水滴如此自嘲的男子就是郑虎臣。

    完全不知张全横死,二王一行继续沿着山路前进。根据宋史所述,这段山中逃难之行持续了七日。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二王一行总算抵达温州。

    温州市正好面对着瓯江,是个通达外海的港口都市。由于气候温暖,因此在唐代之时便被命名为温州。茶叶、蜜柑、竹子等等之买卖相当知名。

    这里有座名为江心寺的寺庙。它是一间和宋朝颇有渊源之寺庙。那是距离此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的事情。宋朝高宗皇帝被渡过长江南下的金兵追击之时,曾经短暂地藏身于寺中。后来幸得韩世忠、岳飞等等“抗金名将”之反击,将金兵驱逐回长江以北,高宗皇帝才得以回归临安。由于这段插曲,江心寺从此以后便成了所谓的吉祥之地,而极为闻名。二王一行在此寺中再次宣誓“复兴宋朝”之志,并且向各地广发檄文,招募勤王军队。

    经过五日左右的休养,山中行之疲惫已差不多回复之际,陆秀夫提出了建议。温州虽为良港,但是土地狭小,无法集结大军。不如南下以福州为根据地。

    临安府开城投降之前,陈宜中为右丞相,而陆秀夫只不过是个礼部待部。丞相和地方首长之间的地位差了一截。馀此之外,在年龄方面也是陈宝中稍长。

    尽管如此,陈宜中却有种被陆秀夫压倒之感觉。虽然来到二王身旁效力,但是临安府投降之前的逃亡所造成的自卑感始终都存在。张世杰等人嘴里不说,但是脸上却仿佛写着“事到如今你还来做什么?”之表情。陆秀夫仍是一贯地谦恭有礼,只是内心不知想法如何,陈宜中不觉在心中臆测了起来。

    到达温州之后,陈宜中注意到一件事情。仅次于张世杰的猛将刘师勇不见了。这个人应该不是个会降服于元军的人,所以特别询问了他的下落,岂料得到的,回答竟是“醉死了”

    “真是太可惜了。”

    陆秀夫以沉痛的表情说道。

    陈宜中回忆起当初听到常州陷落以及大屠杀消息时的情形。那个时候陈宜中当然也对元军之残酷感到战栗不已,接下来又听到刘师勇等四位将军拼死奋战的义举,更是忍不住地发出叹息。不止是单纯的感慨而已,陈宜中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并且不知不觉地脱口而出。

    “话说回来,那个时候他们几个若是不要多做无谓的抵抗,常州的百姓或许就不至于惨死了。”

    陆秀夫回答的语调相当冷漠。

    “若是听到丞相所言,元军官兵想必会十分喜悦吧。自己的所作所为竟然有人认同呢!”

    “啊、不,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为元军之恶行正当化!”

    陈宜中惊慌失措地死命辩解。

    “我由衷地认为四位将军真的是忠勇至极,然而下场却如此悲惨,实在是令人遗憾。”

    “不投降就是死。逼迫他们在二者之中选择其一的是元不是宋啊!”“没错。你说的对。”

    陈宜中点头赞同。他实在厌恶自己,为什么明明了解陆秀夫的话中之意,但是嘴里却仍旧不自觉地吐出了这般低俗的感伤。倘若自己心中一开始就抱持着那种想法的话,根本就没有必要特意赶来投效二王吧。如同刘声伯所说的一样“将国家兴亡置之度外”什么都不管地悠然自在地过着生活也好。再不然,像留梦炎一样投降成为元之臣子也不错呀。然而他就是做不到。特意前来投奔二王的陈宜中,仍然无时无刻地在追寻那不可能存在之“最好方法”

    顺应陆秀夫之提案,二王与杨淑妃沿着海岸南下福州。每天每天都有宋朝旧臣及义勇军前来加人,就强化勤王军队这一点来说,此时可谓是极有希望的一个时期。

    五月一日。

    益王赵?于福州行宫即位。此后被称之为端宗皇帝。同时年号也改元景炎元年。自临安府脱逃以来,已经过了四个月。母杨淑妃封皇太后,弟广王赵景则封卫王。

    臣下方面,陈宜中为左丞相,仍在扬州固守着宋朝孤垒的李庭芳叙任右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史,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这个职位,称得上是张世杰之首席顾问吧。虽然身为文官,但他在军事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都获得极高之评价。

    除此之外,陈文龙与刘声伯同任参如政事,也就是副丞相。

    刘声伯起初惊讶地坚决推辞。他认为自己并非足以担此大任之人才。然而在陈宜中以公事辅佐为由的请托之下,才不便拒绝地接受了这个职位。由于刘声伯原本就是“六君子”之一而颇富声望,因此其他人对此并无异议。

    陈文龙在临安府时就曾叙任过参知政事一职。本名子龙,因度宗皇帝之赐名而改名文龙。天生富有文采,是个相当刚毅之人。在临安投降前的三个月左右,他因厌恶朝廷之混乱与无能而辞官返乡,直到最近才从远方赶来福州,加入这个小小的朝廷。

    分散各地的宋室子孙也陆续赶来会合,福州刹时之间集结了一股极大的反元势力。

    可航行外海的大型船有二千艘。文官、宫女、宦官、兵将以及其家族之人数总计约有十八万人。这就是拥立端宗皇帝之大宋“新朝廷”

    数量或许有些浮夸吧。然而在领土几乎完全丧失、临安府已开城投降的情况之下,仍然能保有这样的势力,倘若没有像元朝这般强大之外敌侵略的话,大宋王朝的命脉或许尚能延续澎也说不定呢。

    从淑妃升格为皇太后的杨氏是个权力欲望薄弱、非常善良的女性。由广王变为卫王的赵禺虽然不是由她所生,但是对于年幼即失去生母的赵禺,杨氏却也极为疼爱,而赵禺也非常喜爱与她亲近。

    在同一时期间里,文天祥正乘着船由海上南下,并于四月八日到达温州。时间正好在二王动身至福州之后不久。

    虽然晚了一步,但是没有必要失望。因为只要继续前往福州就行了。

    不光是文天祥而已,许多男男女女分别从海路及陆路赶来温州,接着又从该地出发前往福州。这些人并非受强制被迫前来,而是一群抱持着反元志向的人们,因此他们个个活力充沛,声音也很大,充满了热切鼓舞之气氛。当然,这些人们的心中一定各自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期望。

    文天祥写了封呈送福州朝廷之表文,遣刘洙为使者送出。即使处于这样的情况,形式上还是得循规蹈矩才行。乘上从温州开往福州的船经过三日,刘洙平安无事地抵达。

    在等待刘洙回来的这段期间里,文天祥和其他部下士气高昂地重新研拟着对元之战略。他还一度来到了高宗皇帝曾经滞留过的江心寺。这里有张高宗坐过,一百五十年后再度被端宗坐过的椅子。文天祥对着椅子行礼朝拜,誓言复兴宋朝。

    刘洙之归来远比预想的要晚了许久,一直延迟到五月的中旬左右。而且不是单独回来,另外尚有数名朝臣陪同。这几个人都是文天祥的旧识。

    刘洙之晚归其实事出有因。文天祥的存在,令福州的新朝廷感到相当困扰。

    事实上,新朝廷对于文天祥之事根本从未放在心上。他们只知道文天祥被伯颜软禁,并且和祈请使们一同被带往遥远的大都了。扬州和真州前来加入新朝廷的人士虽然曾经提过“文丞相似乎已从元军手中逃脱”之事,但是听者大多抱持着“可能吗?”之怀疑态度。

    “这个自称是文天样的人可能是个假冒者。”

    朝中虽然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但是从表文之笔迹判断,似乎确是本人无误。于是朝廷派遣了数位认得文天祥面孔的朝臣前往确认,然后才准许他前往福州行宫朝拜。

    就这样,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和随同他自通州前来的心腹们一起到了福州。换上朝服冠戴之后,一行人便前往行官。听到传闻的士兵和庶民们纷纷挤在道路两旁观望,从杭州临安府来到此地之人半数以上都认得文天祥。

    “的确是文丞相呢。幸好他平安无事。”

    民众们发出了欢呼之声。抵达行宫之后,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与文天祥均为旧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怀疑他的身份。

    有丞相兼枢密史。这是福州新朝廷赐予文天祥之官位。

    文天祥从临安府出发前往伯颜本营之前,就已经受封为右丞相兼枢密史。说起来虽然是宫复原职,然而不论是右丞相或是枢密使之身份,文天祥都毫无全权做主之权力。因为还有另一位右丞相李庭芝,现在仍然固守在扬州城。而枢密使也另有张世杰。这一位则身在福州,为了重新编整宋朝军队以及拟定对元战略而终日忙碌不已。

    李庭芝之所以受封右相,主要是因为他对朝廷之功劳与忠诚,说起来只是个荣誉职罢了,问题就在于张世杰。

    张世杰与蒙古军之对战的经验已有二十余年,同时也建立了无数功勋,有时还会亲身挥剑直捣敌军阵容、突破重围。在军事方面他对自己抱持着莫大之自傲。

    然而处于他上位者,竟然是个连一次实战经验都没有的文天祥。撇开复兴宋朝之志向不谈,张世杰的心里是绝对不可能感到愉快的。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