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康熙来了:纪连海辣说康熙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章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稍微了解一点儿历史的,几乎都知道他,是谁呢?鳌拜。

    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回味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忠心事主、却如此结局悲惨的人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很大启示的。

    老子英雄儿好汉

    说起鳌拜,就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词:鳌少保。少保,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官职称谓。北周以后的历代都有设置,它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又指太子少保,为辅导太子之官。但是,这个“鳌”字就让人不明白了。是不是说,鳌拜这个人,就应该姓鳌名拜呢?我们来看鳌拜的姓氏。

    (一)鳌拜的姓氏来源谜案

    鳌拜,瓜尔佳氏,属于瓜尔佳氏中的苏完部族。

    一看这个姓氏,我们就知道,这个“瓜尔佳”肯定是满语。可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瓜尔佳”的原意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的人说,这个“瓜尔佳”的原意是汉语的“馆”“阁”的意思,也可以翻译为“住所”。

    也有的人说,这个“瓜尔佳”的原意是汉语的“捣乱”的意思。

    还有的人说,这个“瓜尔佳”的原意是汉语的“懦弱”的意思。

    更有的人说,这个“瓜尔佳”的原意是汉语的“围绕菜园的水沟”的意思。

    尽管“瓜尔佳”的原意我们暂且还搞不明白,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我们是确定无疑的——“瓜尔佳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我们今天现有的很多满族的关姓的祖先,就来源于瓜尔佳氏。

    根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瓜尔佳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应该来源于金代旧姓夹谷、加古、古里甲。

    瓜尔佳氏的先祖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依兰县境内。元末明初的时候,瓜尔佳氏居住在吉林省珲春河流域,被明朝政府称为瓦尔喀女真人。瓦尔喀与瓜尔佳同音,瓦尔喀名称是因原称瓜尔佳而得名。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瓜尔佳氏中地位最显赫、最有影响的宗族是苏完部。苏完部分布在今天的吉林省双阳县境内。“双阳”一名源于双阳河。昔年,双阳河称苏万河、出万河、刷烟河。此称谓皆为满语,意为河水浊黄,由此派生地名则称为酸,即“苏完”“出万”“刷烟”的转音,当时在此居住的女真族亦称苏完部或酸部。

    (二)鳌拜的先祖

    在元末明初时苏完部有兄弟三人,兄佛尔和居住在苏完这个地方,二弟尼雅哈齐迁席北,以后成为席北、卦尔察部落的祖先,末弟珠察由苏完经瓦尔喀再迁到喜乐温卫所在地。此支瓜尔佳氏在元末明初居住在珲春河、图们江以北。珠察的第七代索尔果又西迁到费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根据《清太祖实录》记载,1588年(明神宗万历十六年)载:

    有苏完部长索尔果率本部军民来归……又栋鄂部长克辙孙何和里亦率本部军民来归……又雅尔古部长扈拉胡杀兄弟族众率军民来归……太祖遂招徕环满洲而居者。

    这个建州女真苏完部的首领索尔果是谁呢?他呀,就是鳌拜的爷爷。索尔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的第六年,也就是1588年率全部五百余户部众归顺了努尔哈赤。

    (三)鳌拜的伯父费英东

    索尔果的儿子费英东出生于1563年,从小习武,骁勇而精于骑射,12岁就能拉开十余石的强弓。

    1588年春,索尔果带领苏完部五百余户归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见年少的费英东英气逼人,十分喜爱;八旗建制以后,费英东隶属满洲镶黄旗。

    费英东的初次征战是讨伐瓦尔喀部,这一战中他身先士卒,取噶佳路(路为明代女真各部的一个单位),杀死瓦尔喀噶佳路长阿球。

    1598年春,费英东同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率军一千再征瓦尔喀,攻克安楚拉库路,围困瓦尔喀部村屯二十余个。不久,瓦尔喀部首领额果里率领部众投降。

    1607年春,海西女真中强大的乌拉部侵扰斐优城,城主兑沁抵挡不住,向努尔哈赤求援,请求将其领地内的军民迁入建州领地,努尔哈赤命其弟贝勒舒尔哈齐与费英东、扈尔汉带兵保护。扈尔汉率领斐优城三百户先行,遭遇乌拉部的追击,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费英东率领建州兵赶到,杀退了乌拉部。

    1607年夏,努尔哈赤讨伐东海女真的渥集部,费英东率本部人马连续攻占了渥集部的多个地方,并俘虏两千多人,立下头等战功。

    1611年夏,费英东又与阿巴泰等人攻占渥集部的多个地方,并迫使渥集部投降,建州女真的力量更加壮大。

    两年后的1613年春,努尔哈赤集中力量讨伐强敌——东海女真的乌拉部,建州诸贝勒大臣拼死力战,费英东首先攻占了乌拉部的城门,建州大军趁势入城,乌拉部投降。随着乌拉部的投降,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任命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并将自己的孙女(努尔哈赤长子禇英之女)下嫁费英东为妻。

    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费英东率镶黄旗本部兵马击溃开源总兵马林的军队。努尔哈赤征讨明朝抚顺城时,费英东被火炮击中,部下劝他撤军,费英东却上马大呼:“我建州无败退之将,只有战死之将!”部下群情振奋,一举攻克抚顺城。

    后来,在攻打叶赫城的时候,城上箭矢如雨,努尔哈赤命令撤退,前线的费英东回报说:“我们的人已经攻到城下了!”努尔哈赤又命再退,费英东又说:“我们的人已经爬上城墙了!”还没等努尔哈赤下达第三次撤退的命令,费英东已经占领了叶赫城。努尔哈赤感叹地说:“费英东真乃万人敌也!”

    1620年春,费英东结束了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享年57岁。努尔哈赤大哭,亲自为他守灵。后来,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配享太庙;顺治皇帝又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康熙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碑纪勋;雍正皇帝追加封号信勇公;乾隆皇帝晋费英东世爵一等公,子孙世袭罔替。

    费英东自少年时就追随努尔哈赤,三十余年的征战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费英东性情忠直,遇事果断,对部下很关爱,对俘虏也很仁慈。皇太极曾对大臣们说:“费英东见人不善,必先自斥责而后劾之;见人之善,必先自奖劝而后举之。故被劾者无怨言,被举者无骄色。朕未闻诸臣以善恶直奏斯断人也!”

    (四)费英东的儿子图赖

    1601年出生的图赖是费英东的第七个儿子。满洲正黄旗(图赖初属镶黄旗,后来与他哥哥纳盖、弟弟苏完颜改属正黄旗),清初著名战将。

    1627年,图赖开始参与后金与明朝争夺东北的战役。1630年,图赖晋升为世职游击。1631年,图赖随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城,图赖奉命与南禇、哈萨克哈埋伏于两旗防地间,保卫出外砍柴的人,等明军出来袭击砍柴人时趁机攻入城。当明军刚出城时,图赖求战心切,就领兵出击,其他伏兵也只能出击,多尔衮也督兵猛攻。但兵多地窄,只能下马步战,而城中守军放炮石阻挡清兵。结果清军大败,多名副将战死,图赖也受伤败退。皇太极为此大怒,不准众臣去探视图赖。扬古利、巩阿岱前去慰问图赖,遭皇太极严厉斥责。之后明军张春率兵四万救援,图赖率右翼军冲入敌阵,大败明军,张春被俘,也算是立功赎罪吧。

    1633年,图赖随军攻打明朝,“徇大同,攻朔州,拔灵邱”,因功晋封世职二等。

    1634年,图赖随同多铎攻打明朝。到达广宁后,图赖与阿山率四百人为先锋,向锦州进军,明将刘应选带领三千人予以狙击。图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击毙刘应选,破其军。之后因军功很受宠爱,1637年被授为议政大臣。

    1638年,图赖随同岳托进攻明朝,大败明军,因功晋升三等梅勒章京。

    “章京”一词来自满语 jang gin,而jang gin又是从汉语中借用的“将军”。三等梅勒章京,就是副将的意思,相当于后来的副都统。到了后来,清朝政府的四品文书官员被称为“章京”,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秘书。再到后来,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是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军机章京一般为五六品,领班章京为从三品或正四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分为四级,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而在平时,在满族官员中,“章京”又是下级对上级自称的称谓。

    1641年,图赖随济尔哈朗围困锦州,当时清军内应吴巴什等被祖大寿发现,图赖带兵攻入外城将吴巴什等救出。之后又大破杏山、松山援军,攻克塔山、杏山两城。图赖因此晋升一等梅勒章京。一等梅勒章京,相当于我们后来所说的都统或将军。

    1643年,图赖又攻克中后所(吴三桂的家乡)、前屯卫,晋升三等昂邦章京。三等昂邦章京,也相当于我们后来所说的都统或将军,但是地位要比上面说的一等梅勒章京高些。

    1644年,图赖随多尔衮入关,大败李自成军唐通部于一片石,一路追至望都。晋升三等公。之后又随同大军多次大败李自成军,李自成败逃后又进攻南明王朝,攻破扬州、南京,逼迫福王投降。

    1646年春,清廷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图赖为副。攻打浙江、福建。同年夏,图赖论功晋升一等公。班师时,图赖于金华境内病死军中,终年45岁。

    图赖不徇私情,直言敢谏,具有很高的威望,尤其是与多尔衮力争谭泰的罪行。

    1651年,顺治皇帝追念图赖旧功,命配享太庙,谥号“昭勋”,立碑纪其功绩。

    (五)鳌拜的父亲伟齐

    鳌拜的父亲伟齐,系费英东的九弟。鳌拜是伟齐的第三个儿子。

    知道了鳌拜的姓名和家庭成员,我们就该讨论他的出生时间了。

    出生时间要推算

    鳌拜,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生年不详,但是应该在1610年左右。我的证据有以下两点:

    (一)索尼的年纪

    索尼与鳌拜同为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索尼出生于1600年,而历史上记载说,“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我们注意这个“老”字,索尼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有病,这给了鳌拜专权的机会!我据此推断,鳌拜应该比索尼小很多,至少应该相差10岁。

    (二)鳌拜的崛起时间

    我查阅了《清太祖实录》,没有找到鳌拜的任何记载。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鳌拜尚未崭露头角。而鳌拜这个名字在官修史书中首次出现,是在官修的《清太宗实录》中的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在这一年的《清太宗实录》中,记载着鳌拜等人“自明界捉生还。获蒙古人五、汉人三十、牲畜三十二。上命即以所获赏之”的内容。

    此外,我还查阅了一下清朝初年其他日后成名的人士首次被记录在案的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因此,我据此推断,鳌拜的出生时间应该在1610年左右。这个年龄的人,直到1632年才立下一点点功劳,在清朝初年的大臣中间,已经属于比较晚的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了。

    1634年,鳌拜成为皇太极所领镶黄旗的巴牙喇甲喇章京。

    1636年,皇太极命令八旗军队第二次出征朝鲜。正是这次战役,促使鳌拜完成了从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到“巴图鲁”——战神的转变过程。

    说起这八旗军队第二次出征朝鲜,我们还要从八旗军队第一次出征朝鲜谈起。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一)大明与朝鲜的关系——万历朝鲜之役

    朝鲜原来一直是明朝的属国,自14世纪末建立李氏王朝以来,与明朝的关系密切,被纳入明朝全辽战略的体系之中。因此朝鲜对于控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势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率兵侵犯朝鲜,明朝出兵协助朝鲜。

    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史书中被称为万历朝鲜之役;在朝鲜和韩国的史书中被称为“壬辰卫国战争”;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则把这场战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整个战争从1592年开始至1598年结束,历时7年。这场战争,明朝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800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前后用了7年的时间,最终异常艰苦地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这场战争,使朝鲜与明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努尔哈赤势力兴起后,明朝在随后的萨尔浒等战役中,就曾征发朝鲜军队助战。

    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势力进入辽河以东地区并向西辽河地区扩展时,朝鲜的存在就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控制朝鲜或征服朝鲜,就成为后金对明作战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皇太极在战略上是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鲜,最后用全力进攻明朝。

    (二)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鲜:从大举进攻到“平壤之盟”

    1627年春,皇太极为了缓解进攻明朝时的后顾之忧,准备用武力来迫使朝鲜就范。他派大贝勒阿敏和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方面防御很差,后金进兵甚速,不足半月时间,就攻陷了平壤。朝鲜国王李倧抵抗不利,率王妃、子女逃避江华岛,派遣使者向金军求和。

    两个月后,阿敏派代表到江华岛,与李倧举行盟誓,并违反纪律,命令八旗将士分路掠夺三日,获大批财物人畜后退出朝鲜。

    皇太极此次用兵朝鲜的军事目的,是想给朝鲜势力以打击,迫使朝鲜不敢轻易出兵骚扰金兵的后方;其政治目的主要企图以武力迫使朝鲜切断与明朝的关系,使其在金明交战中能倾向后金,或保持中立;在经济上想因粮于朝鲜,以解后金大饥馑造成的燃眉之急。而朝鲜方面,则幻想在金兵入侵时,能得到明朝的援助,虽然战败,仍不愿就此屈服。同时,后金在当时主要的进攻目标是明朝,想用全力争夺辽东地区,实际上不可能倾全力于朝鲜,和议既成,就急速回师。

    所以此次进军朝鲜,并未达到皇太极预期的目的,“平壤之盟”的性质是一种“兄弟之盟”。朝鲜对于议和条件,事后没有完全履行,对金国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仍然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以物资和船只等支持明朝对金的军事行动,而且更积极备战,对金国要求遣还逃人一事,也尽量推托不办。

    对于金国要求朝鲜与明朝断绝关系一事,朝鲜国王李倧公然向皇太极表示:“贵国既欲议和息兵,甚为美意,故孤亦喜而许之。但念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三)后金第二次出征朝鲜的开始

    1635年,后金取得了征服漠南蒙古的胜利之后,皇太极从内部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后金与朝鲜的“兄弟之盟”却趋于决裂。朝鲜国王李倧拒绝派遣质子,不接待使臣,不派人为皇太极称帝“劝进”。这进一步激化了后金与朝鲜的矛盾。朝鲜积极备战,并请求明朝援助。

    1636年12月,皇太极改元称帝后,亲率大军渡江,攻陷义州,势如破竹。另一路军进入平壤,直抵王京城下,朝鲜国王李倧逃至南汉山城,固守待援,被清兵包围。朝鲜援兵几次来解围都被击溃,汉城陷落。

    1637年1月,皇太极对李倧发出通牒,责令投降。李倧在内外援绝的情况下出降。此次李倧投降,清朝给予的条款与十年前的“平壤之盟”条款,性质已完全不同。“平壤之盟”虽然也是战败国与战胜国所定的屈辱条约,但毕竟是一种所谓“兄弟之盟”,稍存一些对等的意义。此次所议条款,完全把朝鲜降为清朝属国的地位,是一种所谓“君臣之盟”。所定条款,是由清朝一方提出的,要求朝鲜一方承认,作为“永定规则”。

    朝鲜国王李倧上书皇太极,表示接受条款,并公开表示:“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以前则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但是对于投降条款中的清兵征明时要求朝鲜出兵之事,李倧仍然感到非常为难。不管怎么说,朝鲜自此以后,还是由明朝的属国变成了清朝的属国。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攻下朝鲜京城之后,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

    (四)血战皮岛——鳌拜的崛起

    皮岛(今朝鲜椵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这一次,由于硕托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订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根据《清史列传?卷六?鳌拜传》记载,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然后举火为号,引来了后续部队。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

    (五)“巴图鲁”——战神的诞生

    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十分满意,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此后,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尽管皇太极发现了鳌拜有独断专横、蛮不讲理的缺点,但还是对其信任有加。

    鳌拜对皇太极则更是忠心耿耿,对于自己护军首领的职责也是勤勉有加。1637年,皇太极的侄子、代善的儿子岳托为了拍皇太极的马屁,将自己刚得到的几匹好马,立刻派人连夜送往皇太极的驻地,结果被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为理由加以挡驾。皇太极听说此事之后,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

    1641年年初,皇太极命令八旗军队攻打锦州。在这次攻打锦州的战役中,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1641年秋,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

    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捷后,又派阿巴泰率兵入关,经河北直趋山东,杀掉明鲁王,掳获大批人口牲畜。鳌拜也随军作战,他曾在北京和山东三败明军,攻克四城,在密云附近大败范志完和吴三桂的军队。他以此次战功,再次被提升为三等昂邦章京。

    1642年夏,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护即督统之意,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后来更名为司寇,再后来更名为护军,其目的是用来调节各将领的关系。魏晋以后,称为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唐后期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级官员。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

    从前面的讲述来看,鳌拜本来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他通过在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的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前面我们介绍了鳌拜这个人通过在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由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但是我们知道,这只是鳌拜崛起的第一步。

    鳌拜崛起的第二步,是从一个战争之神到杰出的政治家的转变。而完成这次转变,则要从鳌拜在顺治即位前后的杰出表现谈起。

    押注成功

    (一)皇太极猝死之后四个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选

    就在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这个最关键的时刻,1643年9月21日夜,51岁的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满洲贵族面临的头等大事。

    但是,皇太极没有想到自己会在50岁刚出头儿,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死掉,因此,他死前也没留下任何遗言——没交代由谁即位!由于事出突然,所有的人也都没有一点儿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即将打响。

    到底谁能够成为皇太极死后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最有希望的皇位继承人选主要有四个人:35岁的肃亲王豪格、5岁的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和32岁的睿亲王多尔衮。

    这其中的前三个人,都是皇太极的儿子:35岁的肃亲王豪格年龄最大;5岁的福临的母亲庄妃最受宠;2岁的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懿靖大贵妃的地位最高;而32岁的睿亲王多尔衮,则是皇太极的弟弟,功劳最大。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在上述四人中,最有希望夺得帝位的是两黄旗系统的、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两白旗系统的、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因此,争夺皇位的双方:一方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另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较量的双方谁也没有把后来的获胜者福临当回事儿。

    (二)鳌拜在激烈争夺战中的表现

    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皇帝的护军首领,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

    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由他的儿子即位,而两黄旗仍是“天子自将之旗”,地位较高,利益较大。这也是鳌拜等竭力支持豪格即位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鳌拜主动与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支持豪格的大臣“共相盟誓,愿死生一处”,并相约齐往豪格家,策划立豪格为皇帝。

    根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死后第五日,也就是1643年9月26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这个时候以鳌拜、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迫不及待地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

    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鳌拜和索尼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大声呵斥他们说:“这里是亲王、郡王们说话的地方,你们算什么东西,还不赶快退下!”结果,没有办法,鳌拜和索尼只好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

    此时的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济格兄弟二人先后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

    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里!”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他假意表示谦辞,想学学历史上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便比较客气地说:“豪格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还是让别人来当皇帝吧!”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

    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们顺势说道:“肃亲王活这么大了,这一生总算是说了一句实话!肃亲王的确是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啊!”

    肃亲王豪格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客气话,却让对方抓住了把柄。他非常生气,随即暂退。

    根据朝鲜的史书《沈馆录?卷六?沈阳状启》记载,在这个非常激烈的气氛下,以鳌拜和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武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

    在这个紧要关头,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折中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即位。睿亲王多尔衮权衡利弊之后,表示支持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见。于是,5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

    鳌拜作为拥立皇子的坚决捍卫者,虽然他不是福临的坚决支持者,但他的所作所为,对于爱新觉罗?福临能够成为清朝的皇帝,还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的。

    好事多磨

    (一)靠镇压农民起义军而不断升迁

    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1645年,清朝为夺取全国政权叙功,鳌拜一跃而成为一等昂邦章京。

    此后的鳌拜,首先迅速加入了阿济格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直下湖广一带。1646年春,鳌拜再度出山,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在汉中打败了李自成的余部贺珍以后,得知张献忠率军已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先头部队前往狙击,结果两军相遇,“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四川、贵州等地,屠杀农民政权的大小官员一千多人,基本上消灭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

    这个时候的鳌拜战功赫赫,应该能够不断地升迁了吧?可是您想错了!

    (二)成为多尔衮全力打击的对象

    我们也知道,镇压农民起义军取得的胜利并不能阻止大清王朝内部矛盾的激化。福临即位为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并不能彻底消除八旗内部两黄旗和两白旗这两大对立势力的矛盾。对于他们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而鳌拜作为拥立豪格为皇帝的坚决捍卫者,一定会成为多尔衮全力打击的对象。

    这个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在先成功地分化了支持豪格为皇帝的重臣集团(共八人,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和冷僧机四人先后归顺了多尔衮;鳌拜、索尼、图赖和图尔格四人仍然拒绝归顺多尔衮),在彻底解决了豪格的生命之后开始对鳌拜等人下手——鳌拜等人逐渐成为多尔衮全力打击的对象!

    入关以后的鳌拜,虽然战功赫赫,但却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多尔衮暗算。这期间,主要的打击,鳌拜经历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1645年。早在1644年,鳌拜随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1645年秋,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皇帝的叔父、多尔衮的亲哥哥,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呼为“孺子”。多尔衮谕令谭泰和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阿济格的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一百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1648年。当年春,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豪格属下的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一个月后,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佗n)自赎”。又过了一个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

    您想想,这都什么和什么呀!在战场上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鳌拜,为入关以后的大清王朝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鳌拜,虽然他屡次以大功凯旋,却在短短数月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这也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